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色薪火”实践团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31 关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2025年7月16日,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红色薪火”实践团赴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实践活动。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这座始建于1946年的革命圣地,安葬着左权将军等二百余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先烈。陵园以宏伟的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建有左权将军纪念馆、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区等纪念设施,苍松翠柏间掩映着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写的碑刻题词。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陵园不仅完整保存着珍贵的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更承载着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记忆,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
步入左权将军纪念馆,玻璃展柜中的一封家书让我们驻足良久:“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这位叱咤疆场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在写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流露出如此细腻的柔情。展馆解说员告诉我们,左权将军牺牲时年仅37岁,衣袋里还装着这封未寄出的家书。历史课本中抽象的"英雄"概念,在此刻具象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我们突然意识到,革命先烈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他们也曾是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只不过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这种认知的转变,让红色历史从平面的叙述变成了立体的存在,从遥远的记忆变成了可感的精神遗产。

烈士纪念堂内,镌刻着无数姓名的英烈墙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我们尝试用手指描摹那些陌生的名字:王德泰、范筑先、杨裕民......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壮烈故事。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无名烈士”四个字——据统计,陵园中安葬着180多位无名烈士。他们是谁的孩子?谁的恋人?这些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但正是这种无名的牺牲,构成了中国革命最深厚的底色。站在英烈墙前,我们不禁思考:在和平年代,青年一代该如何理解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仔细保存的遗物中——半截皮带记录着长征路上的艰苦卓绝,破损的军号诉说着冲锋陷阵的英勇无畏。这些物证无声地告诉我们,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革命英雄后代的家。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其父亲是一位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洗礼的老革命。抗战胜利后,老人父亲被组织安排到邯郸市永年区担任区长。在任期间,他始终保持着革命本色,深入群众、勤政为民,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每当工作调动时,当地村民总是自发组织挽留,这份真挚的鱼水深情,正是对一位人民公仆的最高褒奖。李爷爷讲述的这些往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返程途中,夕阳为烈士陵园镀上一层金辉。我们突然明白,这次“三下乡”实践本质上是一次精神的返乡之旅。在追逐新技术、新知识的道路上,青年一代需要时常回到精神的原点,确认前进的方向。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不仅安息着为国捐躯的先烈,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这些密码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理想的坚守,永远是青年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维度。

这次实践经历让我们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的传承,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形式,而在于将先烈的精神品格转化为日常学习工作中的持久动力,这或许正是当代青年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
 
作者:吴鹏翔 来源: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