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健康理念深度融合,2025年7月6日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下乡团队——“铜心医行”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重庆市铜梁区高楼镇开展了以“非遗水泛法炼药丸”为核心的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古法炮制演示、互动体验、科普讲座等形式,实践团让村民近距离感受中医药非遗的魅力,为千年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在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详细讲述“水泛法”的雏形源于古代汤剂与药粉的结合实践。早期医家将部分药物的煎汁与另一部分药物的细粉混合,通过滴水成丸的方式制成煎服丸剂,用于延长药效、便于携带。水泛法的核心在于“以水为媒,逐层聚粉”,通过水的表面张力与粉末吸附性,在动态滚动中自然成型。制取方法是先在竹匾中喷洒少量清水,使匾面湿润。再撒布少量药粉,转动竹匾使粉末吸附于湿润区,用刷子扫下粉末至另一端。重复喷水、撒粉、摇动操作3-4次,形成直径0.5-1mm的细小丸模,最后筛去过大或过小丸模,保留均匀颗粒。

(图为志愿者现场演示水泛法。朱鑫 供图)
在科普演示活动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志愿者们始终心系现场村民的参与体验,巧妙运用互动环节为这场知识盛宴增添了别样的活力。精心策划了妙趣横生的有奖问答环节,通过抛出一个个与中药材相关的问题,吸引村民的关注、点燃村民们的热情,科普活动也在这样热烈的氛围中得以更顺畅、更深入地推进。当展示台上摆放着被巧妙制作成饮片拼装爱心形状的黄连,以及真假难辨的麦冬模板时,村民们纷纷开始讨论起来,中医药知识也在不断的讨论声中深入每位村民的心中。 “之前家里是开中药馆的,都是自己亲自上山采集或者向外购买的,看多了也就认识了。”一连答对好几个问题的李大妈笑着说。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生活的中积累了宝贵的药材知识,也让这场科普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更有温度。

(图为志愿者教村民鉴别药材真伪。朱鑫 供图)
互动环节结束后,村民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礼品,其中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有由重庆道地药材黄连制作的“黄连膏”——有可以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滋润皮肤、促进伤口愈合的功效,对于常年在田地里耕作的村民是必不可少的。当志愿者将竹匾抬起展示其中的药丸时,现场无不感到叹为观止,就互动的这十几分钟内,本是粉末的药材已然变成了一颗颗饱满圆润的小药丸。

(图为志愿者与村民合影。刘冰杰 供图)
竹匾里的水泛丸渐渐安静下来,仿佛在诉说着这场“三下乡”传承非遗水泛法制取药丸活动的点点滴滴。非遗水泛法制取药丸,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智慧的技艺,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活动虽已结束,但传承的脚步不会停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要继续前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青年人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愿这一颗颗小小的水泛丸,能成为传承的使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