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6 日,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 “创意五寨・美润丰年”实践队迎来实践第六日。这一天,队员们循着红色足迹走进宋家沟,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感悟初心;午后与当地企业家围坐畅谈,以设计思维为产业升级建言献策。从历史回响到创意碰撞,实践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愈发清晰地把握着“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追寻领袖足迹:宋家沟里寻记忆,振兴实践照初心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实践队已踏上宋家沟的石板路。这座曾留下总书记考察足迹的村庄,如今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错落有致的民居黛瓦覆顶,沿街的手作工坊飘出草木清香,文化广场上播放着红色纪录片,宋水街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产品。
队员们循着总书记当年的考察路线前行,在村史馆的老照片前驻足凝望:往昔的土坯房、泥泞路,与今日的整洁村貌形成了鲜明对比。“总书记曾勉励我们,‘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如今,咱们不仅脱了贫,更靠着文旅和手作产业富起来了!”讲解员指着墙上的产业规划图,娓娓道来宋家沟的蝶变历程: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特色产业培育,步步都紧扣着“群众所需、发展所能”的脉搏。
此行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的密码,既蕴藏于精准施策的国家方略里,也镌刻在百姓辛勤耕耘的双手之上。而设计的价值,恰恰在于将这份深植于泥土的本土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设计座谈会:创意对话聚共识,设计思维破难题 午后的阳光透过会议室的玻璃窗,投射在了设计成果汇报展板上——实践队正在与五寨县多家农业、文旅企业的负责人展开设计座谈会,屏幕上展示的《五寨甜糯玉米视觉系统设计提案》《非遗文创开发思路》等方案,成为本次对话的核心议题。
结合此前调研的玉米产业设计包装的痛点,实践队成员杜心怡展示了团队设计成果,以甜糯玉米包装设计为例,详解“地域符号提炼—视觉系统构建—消费场景适配”的设计逻辑,表示团队结合当下消费群体的需求与审美偏好,对原有IP形象进行了更具亲和力与趣味性的调整。
讨论渐入佳境,从农产品包装到非遗手作文创的品牌升级,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方案:融合山西省五寨县的人文魅力和自然美景,打造升级新的五寨文创产品。“设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厦门大学带队老师王聪总结道。今天的座谈让实践队明白,高校的创意输出必须扎根产业土壤,才能长出实效的果实。
实践深悟:让设计之笔,写好乡村振兴的“在地答卷” 从宋家沟的红色足迹到会议室的创意碰撞,第六天的实践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多元维度:上午的走访让队员们读懂“初心”——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为了人民;下午的对话让大家明晰“路径”——创意设计需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队员们愈发坚定:设计的力量,不仅在于美化外观,更在于激活文化基因、打通产业链路。那些在宋家沟记下的符号、座谈会上迸发的灵感,终将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让五寨的好产品有“颜值”更有“价值”。第六日的实践,既是对初心的深情回望,更是为未来创新的坚实蓄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意之笔正续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心得感悟一 涂思宇
走进宋家沟,我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的初心与力量。政策的精准、百姓的勤劳共同铸就了今日的蜕变。下午的设计座谈会,更让我明白创意设计要扎根产业。未来,我会以设计激活文化,打通产业,让五寨产品更具价值。
心得感悟二 李思娴
第六日实践,收获满满。宋家沟之行,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鲜活成果,读懂“初心”所在。设计座谈会上,创意碰撞让我明晰“路径”。我坚信,设计能美化乡村,更能激活文化、打通产业,我愿为乡村振兴贡献创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