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燃梦边疆行 同心互助共系情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巴里坤,团队成员不仅沉醉于天地的沉雄气象,更真切感知到不同群体的“守望相助”,并以青春的热忱与行动汇入这股互助暖流。
奉献炬火:援疆干部的信念扎根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首站前往巴里坤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副主任蔡甲进行访谈交流。这位来自河南安阳的干部,于2023年5月响应号召扎根边疆。“巴里坤人民耿直、豪爽、热情”,蔡甲主任表示,正是这份淳朴情谊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定了他服务边疆的决心。他围绕援疆三问——“来了干什么、走了留什么、回去思考什么”,详细介绍了巴里坤依托丰富煤炭资源融入国家“疆电外送”战略的发展前景,也坦言地广人稀对产业规模形成的制约。访谈最后,他寄语青年学子:“年轻人不要嫌起点低,只要有工作机会就去尝试。学习是最重要的,保持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益。”他扎根奉献的精神与殷切期望,让大家对理想信念的理解多了份源自实践的厚重,也为青年投身基层建设指明了方向。


(蔡甲副主任与团队成员进行座谈)
坚守之甜:新农人的助乡情怀实践团队第二站来到三塘湖镇,探访返乡创业新农人代表闫小兵。2016年,怀揣着追寻童年哈密瓜纯正风味的梦想,他辞去外企工作返乡。创业初期,他既顶着父母反对、乡亲不解的压力,又要攻克技术难关。但他坚持苦豆羊粪的传统种植法,硬是打响了“苦豆蜜瓜”品牌。这份坚持不仅扭转了乡亲们的态度,也带动了当地增收。他顺势响应国家政策,拓展农家乐与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中国石油援建形成的宣传效应与巴里坤至重庆直达航线的开通,更为哈密瓜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流通保障。“返乡创业需要热爱和情怀,要清晰定位并持之以恒”,他分享的创业心得,诠释了助乡惠农的深层内涵。本次访谈让实践团队成员真切体会到,新疆建设中的“互助”如溪流汇入江海,在个人坚守与多方协同的呼应中,凝聚成共促发展的合力——这份感悟,也成了青年们投身基层实践时最鲜活的指引。


(闫小兵向团队成员讲述种瓜历程)
青春反哺:学子筑起心灵之桥深受援疆干部奉献精神与新农人奋斗故事的感召,实践团队在广东路社区为青少年精心组织了“红领巾小课堂”。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丽老师向孩子们介绍重庆风俗文化,鼓励他们用知识眺望远方;杜佳老师则通过趣味互动教孩子们英语单词,让知识在欢笑中自然流淌;团队成员李玉婷还从文化、地形、美食等角度展示重庆风貌,让课堂充满活力。活动中,团队送上亲手绘制的重庆主题明信片,孩子们则以家乡风物入画回赠,将祝福寄给千里之外的重庆伙伴。笔尖流淌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两地童心共鸣与文化交流的桥梁。而这份跨越千里的互动,更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互助的底色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用真诚换真诚、用热爱传热爱的双向奔赴——这便是他们在实践中读懂“联结”与“共情”的珍贵收获。


(曹丽老师向孩子们介绍重庆风俗文化)(杜佳老师教授孩子们英语单词)
在巴里坤的广袤土地上,“互助”的力量如清泉流淌:援疆干部蔡甲以信念扎根,引路发展;新农人闫小兵以坚守创业,惠及乡邻;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子则以专业知识与青春热情反哺边疆,筑起心灵沟通的“同心桥”。此次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服务社会、建设边疆的形式虽多样,精神内核却始终统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实践这堂“大思政课”中践行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使命担当。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年7月27日
通讯员: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