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青春砺行 文化润疆同心
为扎实推进文化润疆工程,2025年7月中旬,重庆师范大学“丝路青春·渝见哈密”社会实践服务团(外国语学院)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开展文化游学。团队聚焦文博湿地研学、毛毡非遗传承破局、融媒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开展实地调研,探索以青春力量赋能“文化润疆”工程的实践路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博遗存探共生,戈壁绿洲悟同根肃穆的文博园区与生机盎然的高家湖湿地交相辉映,实践团在此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溯源之旅。巴里坤粮仓博物馆内,无钉卯榫的精巧防潮结构撑起4.8万石库容,清代戍边军民“屯兵—屯田—屯垦”的国家治理密码,在千年土木智慧中清晰可辨。步入历史博物馆,278件文物静诉民族交融史诗。团队驻足东汉《任尚碑》前,深入了解其记录的“平定北匈奴”史实,边疆治理的历史回响直抵人心。移步高家湖湿地,“田中有湖,天山倒映”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实践团实地调研“生态保护+文旅发展”协同模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防潮粮仓的营造奇迹、斑驳汉碑上的家国叙事、湿地映照的共生智慧。三千年文明积淀于此,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的历史基石。

毛毡非遗破困局,青春创意启新程聚焦传统毛毡技艺的传承困局,实践团深入社区开展实地调研与访谈。调研发现,当地毛毡产品在市场认知与大众接受度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传承队伍呈老龄化趋势,需加大对年轻力量的关注和培养;手艺人间的技艺传承与发展,还需要更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团队研讨提出破局思路:一方面,推动“文创焕新”——借鉴银饰纹样等文化元素,设计开发毛毡杯垫、文创箱包等兼具观赏价值与实用性的产品,拉近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强化“传播赋能”——制作相关微纪录片,联动融媒体平台进行矩阵式传播,有效扩大毡艺文化的声量与影响力。破解传承困局,创新是激活古老技艺内生动力的不熄火种。

融媒矩阵跨山海,边疆故事润心田走进巴里坤融媒体中心指挥大厅,巨型电子屏上信息流奔腾不息,一场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边疆与内地的“故事接力”正在这里生动上演。通过中心负责人的系统介绍,团队深入了解到:该中心聚焦哈萨克族刺绣、马鞭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高家湖景区推广“凉爽气候”生态名片,创新构建起“双频道互补(电视新闻与广播)+全平台联动(‘巴里坤好地方’APP、抖音、微信)”的立体传播矩阵。用哈汉双语广播传递民生温度,筑牢文化认同之基。线上以双语直播、短视频将民族共同体理念浸润人心,线下举办演讲比赛等活动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巴里坤融媒体中心以“民生为基、文化为翼”,让动人的边疆故事突破地域阻碍,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次文化游学,实践团于文博湿地深悟民族共生智慧,在非遗工坊激活创新潜能,自融媒矩阵中见证边疆故事力量。此行不仅是文化润疆工程的实践样本,更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实践团成员将把厚植于戈壁的家国情怀、激扬创新的使命担当,转化为矢志报国的奋进之力,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光芒!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2025年7月26日
通讯员:韦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