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红色经典,燃奋斗之光”暑期社会实践队在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成功开展首次志愿讲解实战演练。实践队大胆创新,采用“一人主讲、全员观察、集体研讨”的实训模式,在革命圣地检验能力、互助提升,正式开启讲解新征程。
轮讲共听:深度沉浸锤炼讲解技艺
实践队据弃常见的分组同步讲解,创新采用“轮讲共听”深度实训模式。在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旧居等核心展区,队员们轮番担当主讲,其余成员则化身“沉浸式观察员”,全程记录讲解表现与观众反应。

队员们将昨日经副馆长指导强化的关键技能——精准语速控制、核心信息完整传达、表达逻辑优化—首次投入实战,直面真实场馆环境与流动观众的双重考验。

面对庄重氛围与往来游客,讲解员们努力克服紧张,清晰讲述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在杨家沟的峥嵘岁月。旁听队员身临其境,既学习同伴的表达技巧,也敏锐捕捉讲解效果与游客反馈,为后续研讨积累一手素材。
即时研讨:碰撞智慧深化理解
讲解结束,队员们们即刻围拢,怀着敬畏与热忱分享洞见:讲述毛主席在杨家沟过生日时,庄重而温暖、沉凝语气,更能彰显革命领袖的质朴情怀与精神境界;站位稍侧45°,不仅方便观众,又能让观众看到讲解员的表情,增强感染力.....即时反馈助校准细节,更令全体领悟:打磨细节,只为让革命故事直抵人心,精神穿透心灵。

研讨并非终点,而是能力内化的起点。讲解员们即时汲取反馈与集体智慧,实现认知升级与技能精进:模糊表述得以厘清,逻辑结构更趋严谨,重点呈现更具张力。
馆长点津:专业指导赋能品质跃升
下午的讲解进入提质攻坚阶段。刘翠霞副馆长亲临现场指导,全程专注聆听每位队员的讲解。从十二月会议的史实补充到转战陕北的细节深化,从讲解的语调节奏把控到与听众的眼神交流引导,乃至站位角度如何兼顾展品呈现与听众视野,副馆长均给予悉心、专业的点拨。


这些兼具专业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指导,有效激发了队员潜能。在副馆长的精准指导下,队员们不仅迅速修正了细节偏差,更在红色叙事的感染力上取得突破,将上午的演练成果升华为有精度、有温度、有力量的讲解实践。
理论学习积淀思想深度,实战讲解锤炼过硬真功。实践队在杨家沟的首次实战,成功实现了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精彩跨越。从历史的窑洞深处汲取力量,他们正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新声,让奋斗之光照亮新时代征途!本次成功首秀也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指导老师:郝倩 团队负责人:刘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