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了深入了解省级非遗赵家糁汤的传承脉络,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诉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达宿迁市皂河镇赵家糁汤店对赵家糁汤的第五代传承人赵培云进行了采访。
木炭与铁锅:熬煮时光的修行
早上七点,赵家糁汤店中人流络绎不绝,一股奇特且浓郁的香味飘散在空气中。赵家糁汤第六代传承人赵阳在厨房忙碌,开放的厨房可以看得清里面的一切动向,梯形的甑锅上冒着滚滚热气,一旁摆着一篮子鸡蛋和空碗,赵阳熟练的单手磕鸡蛋进碗里,用筷子搅匀,再加入一大勺甑锅里的汤,撒上胡椒粉和香菜再加一点醋,赵家糁汤就做好了。据赵阳分享,为了让早起的人有汤喝,前一天晚上就已经熬好了汤,每天他还需要两三点起床熬制糁汤,经过十多个小时的熬制,早上五点,来店中的人就可以喝上汤。听说有人采访,不一会儿,赵家糁汤第五代传承人赵培云老爷子就来到了我们面前。老爷子精神抖擞的带着我们去到他的家中,路上分享因为年龄渐长,店中的事情已经移交给儿子赵阳。
说起赵家糁汤的发展现状,传承人赵培云表示会支持儿女对赵家糁汤进行改良,来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口味。“时代在前进,我们赵家糁汤也需要与时俱进。”他笑着说,“我是回族,这个糁汤也是民族美食。我希望小孩们如果有能力,可以全国连锁,像那个兰州拉面一样,越开越好,甚至可以开到国外。”传承人赵培云笑着,脸上的皱纹仿佛笑容的延申,眼睛里迸发着熠熠的神采。

乡土之根:一碗汤里的中国式传承
想深入了解糁汤的文化,在那之前得先清楚糁汤的制作过程。据传承人赵阳分享,历史上乾隆下江南时路过皂河镇,喝赵家汤时觉汤鲜香味美,赐名糁汤,封为“天下第一汤”。糁汤的原料包括牛圆骨头,黄牛肉,上等小麦,精选面粉,生姜,葱,胡椒粉,醋,秘制中药包。而其中最重要的过程,便是长达十四个小时的熬制。传承人赵阳感慨的说到:“现在像糁汤这种长时间熬制的汤越来越少了,市面上的大部分是稀释了的汤,没有我们家汤用料实在,味道浓。”当问到与时俱进的问题时,传承人赵培云表示,肯定想改良,想与时俱进,即使慢熬会与快节奏的社会有冲突,但是传统不能忘。他停了一会说:“我还是想将传统的慢熬的糁汤传承下去,这是手艺的本。”

当预制菜以效率之名席卷餐桌,赵家糁汤的甑锅依然在凌晨两点熬煮浓香。这锅需要十四个小时熬制的浓汤,恰是慢食物对快节奏的一场温柔抵抗——非遗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味道的本身。赵培云用几十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非遗价值,是时间和心力的结晶。糁汤的“慢”,是等待牛骨胶原融化的生物时钟,是手艺人感知火候的肌肉记忆,更是早市里人与人的温度传递。当现代人用五分钟冲泡“高汤膏”时,非遗糁汤用自己的“不合时宜”抗议着饮食的异化。或许慢食物的未来正在因为这种稀缺性而重新被定义为奢侈,让快时代的人们在一碗汤里,尝到机器无法复制的诚意。这口老锅燃烧的何止是薪火?更是一个民族对生活美学的执着。

(通讯员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