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塔里木大学始终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鼓励青年学子深入基层,用专业知识服务“三农”。2025年7月6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研团,奔赴阿拉尔市十四团天鹅湖、十六团长鑫渔业,开展为期七天的渔业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姿赋能渔业发展,书写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一、奔赴一线:青春力量注入渔业实践
七月的阿拉尔,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塔大青年投身实践的热情。作为生科学子,调研团成员怀揣专业知识与服务热忱,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此次实践,是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契机,更是理解‘科技兴农’意义的窗口。”团队负责人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向成员们传递着实践的价值与使命。
抵达十四团天鹅湖,成员们便迅速投入工作。穿上救生衣、登上渔船,首次进行水样采集的他们,从对操作流程的懵懂未知,到在反复尝试中熟练掌握,每一步都凝聚着探索的汗水。“看似简单的水样采集,实则大有学问。采样点的选择、采集的规范操作,都直接影响后续数据的准确性。”成员小李在实践日志中记录下感悟,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真谛。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十四团天鹅湖采集水样
二、深度调研:解码渔业发展密码
转战十六团长鑫渔业,调研团开启了更系统的渔业调研之旅。在渔场经理与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下,成员们深入养殖车间、池塘,近距离观察鱼苗生长态势。“叶尔羌高原鳅作为本土特色鱼种,其生长环境、发育周期对渔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指导老师结合实地情况,为成员们讲解水产养殖知识,让专业理论与实践场景深度融合。
除鱼苗观测,团队还聚焦稻虾养殖系统。沿着养殖基地的田埂,老师细致讲解稻虾共生模式的原理——水稻为小龙虾提供栖息环境,小龙虾排泄物又成为水稻天然肥料,实现生态循环与效益双赢。成员们边走边记,将稻虾养殖的流程、关键技术要点,一一纳入知识储备库。随后,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借助显微镜观察藻类、鉴定种类,分析水质对渔业养殖的影响,构建起“实地调研—实验室分析—理论总结”的完整实践链条。

图为教授陈生熬、副教授宋勇和十六团长鑫渔业经理交流养殖经验
三、反思成长:正视不足锚定方向
七天实践,收获与挑战并行。调研团在积累水产养殖经验的同时,也暴露诸多不足。面对突发鱼病,成员们因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一时手足无措;与少数民族同胞交流时,语言障碍成为沟通壁垒。“这些短板,是成长的信号。”成员小张坦言,实践让大家清晰认知自身不足,也明确了努力方向——主动加强临床实践学习,报名维吾尔语选修课,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
总结会上,指导老师的话语发人深省:“科技支农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知识传递与能力建设的双向奔赴。你们要成为‘懂技术、能沟通、善服务’的新农人,才能真正扎根基层。”这番话,让成员们对“科技兴农”的内涵有了更深理解:不仅要输出知识,更要培育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图为实践团成对十六团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四、青春担当:锚定乡村振兴使命
实践收尾,回望这段历程,晨光中的鱼塘、烈日下的采样、深夜里的研讨,都成为成员们成长的养分。“乡村振兴为我们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户。”成员们在实践总结中,传递着投身“三农”的坚定决心。
作为新时代水产人,调研团成员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深知,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无数青年接力奋斗。未来,他们将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深入养殖一线指导生产,助力优化养殖模式;开展技术培训,把知识传递给更多养殖户;关注渔业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养殖发展 。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标尺,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和十六团长鑫渔业工作人员合照
此次“鱼跃天山畔,情注塔河岸”社会实践,是塔大青年践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使命的生动缩影。塔里木大学将继续引导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三农”,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