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总结

豫北医学生与共产党党员参观张书印故居简报

发布时间:2025-09-22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我校学生孙世豪于6月25号下午在进化村参观张书印故居,下面请看我台详细报道
  
  张书印生平及事迹介绍:
  
  张书印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县大隗镇进化村,1902年10月1日出生,1910年入兴隆寺读私塾,熟悉四书五经等,在家时就喜欢读《满江红》《正气歌》,1916年考入密县高等小学堂,爱读早期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和鲁迅的著作。1920年参加学校联合会,抵制日货,宣扬五四精神。1922年11月与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结识并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组织农民参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同年,创建第一所密县平民小学。同时密县的党组织在张书印带领下建立起来。1924年11月组织教育会议,推广办学经验。1925年成立中共密县县委,1925年6月15日组织群众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领导工农运动。在1926年间创办多所学校并就职。1927年,大革命遭报复,张书印父亲被害,张书印侥幸逃脱,后继续领导工农运动。1928年到1929年曾多次入狱,意志坚定,没有泄露半点消息。1930年,准备组织中原事变,建立豫西红色根据地,不料消息泄露,惨遭反动势力抓捕杀害,壮烈牺牲。

  
  下面是豫北医学院学生孙世豪的观后感:
  
  沉默的砖瓦:张书印故居与记忆的抵抗
  
  踏入张书印故居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奇特的静谧。这不是空无一人的寂静,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沉默——砖瓦、家具、泛黄的书页,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这座故居不同于其他名人纪念馆的喧嚣与精致,它更像一个固执的记忆守护者,拒绝被轻易解读,拒绝成为消费主义下的文化快餐。
  
  故居的建筑本身便是一种抵抗。没有刻意修复的光鲜亮丽,砖木结构保持着岁月真实的痕迹。那些斑驳的墙面不是文物保护的失职,而恰是对历史原真性的忠诚。在当代社会追求"焕然一新"的审美暴力下,这种"不完美"反而构成了对记忆真实性的捍卫。每一道裂缝都在诉说:历史不是用来观赏的布景,而是需要躬身进入的场域。
  
  展陈方式同样令人深思。没有炫目的多媒体装置,没有刻意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只有朴素的实物陈列和详实的文字说明。这种看似"落后"的展陈理念,实则是对参观者智识的尊重——它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而非感官的刺激。在一个注意力被碎片化的时代,这种要求专注与思考的展览方式,本身就是对快消式文化消费的抵抗。
  
  故居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平凡的生活用品。一支钢笔、一副眼镜、一个茶杯……这些物件构成了张书印作为"人"而非"符号"的日常维度。在宏大历史叙事往往淹没个体生命的今天,这些琐碎物品的展示,是对历史人物祛魅化的努力。它们提醒我们:思想与精神从来不是悬置于生活之上的抽象存在,而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孕育生长的。
  
  故居的书房尤其令人驻足。书架上的书籍保持着原来的排列,书桌上的文具仿佛主人刚刚离开。这种"在场感"的营造,不是简单的场景复原,而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进入张书印的精神世界。当我看到某些书页上的批注时,突然意识到:思想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而是在阅读、思考、与人交流的具体实践中逐渐成形的。这种认识打破了我们对"思想家"的神化想象,呈现出思想生产的真实过程。
  
  张书印故居最珍贵的或许在于它拒绝成为一座"完成时"的纪念馆。它没有给出关于张书印的定论,而是留下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与思考空间。在一个习惯于非黑即白、急于贴标签的时代,这种对复杂性的坚持尤为难得。故居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邀请我们继续探索、思考、争辩,而不是被动接受某种权威解读。
  
  离开故居时,暮色已至。回首望去,那座朴素的建筑在夕阳中显得格外沉静。我突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华丽的赞颂,而在于这种沉默的坚守——对记忆复杂性的坚守,对思想独立性的坚守,对历史真实性的坚守。在这个意义上,张书印故居不仅保存了过去,也在与当下对话,甚至指向未来。
  
  在记忆日益被商业化、简单化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空间——不讨好、不妥协,只是安静地存在,等待那些愿意停下脚步、认真思考的来访者。或许,这就是对一位思想家最好的纪念方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总结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