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宁夏大学“山海共济,科耘塞上”科技小院特色产业振兴实践团,奔赴六地科技小院,零距离触摸宁夏特色产业的跳动脉搏。
红寺堡滩羊小院:谱系寻优育“软黄金”抵达时,年近60的单位负责人寇启芳正接待其他访客。这位身着棉布衬衫与布鞋的研究者,虽需借助轮椅行动,却在送走前一批客人后,立刻转动轮椅迎向调研团队。“你们来得巧,刚跟附近村儿的养殖户朋友们沟通完。以前乡亲们养羊全凭老经验,收入微薄。”寇启芳说到,同时她指了指门外正在忙碌的几位牧民,“现在有了咱这科技小院,他们养羊心里踏实多了。”谈及滩羊培育,她强调关键在于“精选种源、精准饲喂、精细管理”,目标是提升养殖效益,帮助养殖户增收。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进入滩羊科技小院展开实践调研。李梓恒 供图
永宁肉牛小院:田野课堂见真章在永宁肉牛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马清池同学介绍到生产中高效的“3月龄犊牛断奶方案”已取代了课本的“6月龄标准”。研究生调研团负责人表示:“这一案例凸显了弥合理论与应用差距的紧迫性,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和实践环节。”
在永宁肉牛小院,中国农业大学的马清池同学介绍到“3月龄犊牛断奶方案”已在生产中替代课本中的“6月龄标准”。“本地肉牛品种早熟性好,6月龄断奶反而容易导致犊牛过度依赖母乳、生长放缓。”小院技术骨干师傅解释,“3月龄断奶后用定制饲料过渡,犊牛日增重能提高15%,养殖户出栏周期缩短近1个月。”马同学补充:“这充分体现了理论需结合产区实际调整,学科交叉与实践落地要更紧密。”
贺兰瓜菜小院:水肥精算赢市场步入现代化瓜菜大棚,队员们观察到水肥一体化设备正精准滴灌作物。宁夏大学驻扎小院的李进同学介绍:“通过调控氮磷钾配比和灌溉频率,番茄总产量虽波动在5%以内,但一级果占比从60%提至85%,平均售价每斤高0.8元。”他指向正在采摘的农户,“张大叔家3亩棚,去年纯利比前年多了近2万元,这就是精准调控的效果。”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团队成员进入瓜菜小院实地考察。李梓恒 供图
灵武奶牛小院:胚胎科技破瓶颈在灵武奶牛小院的实验室,队员们透过玻璃窗观察科研人员操作活体采卵和胚胎移植仪器。“过去优质奶牛扩繁全靠自然繁殖,一头母牛一年最多产1-2头犊牛,种群改良速度特别慢。”科技小院入驻研究生杨一凡同学介绍到,“现在通过胚胎移植技术,一头良种母牛一年能‘复制’出十几头优质后代。这直接解决了优质牛种数量少、扩繁慢的瓶颈。”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察奶牛小院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李梓恒 供图
中宁枸杞小院:古树新枝共护“红宝石”跟随杞鑫种业邢学武部长的脚步,队员们领略到枸杞种植中渗灌系统的应用实效。“以前漫灌不仅费水,还容易让根部积水引发根腐病,一亩地年产优质果也就600斤左右。”邢学武指向田间的渗灌管道,“现在这套系统能把水直接送到根系周围,每亩节水30%以上,根腐病发病率从25%降到5%以下,优质果产量提到800斤,收购价也高了一块多。真正让我们的‘红宝石’更加流光溢彩”他补充道:“这离不开企业负责管理、高校提供技术、政府协调资源、农户参与种植的四方配合。”
青铜峡酿酒葡萄小院:智慧预警酿芬芳漫步青铜峡葡萄园,队员们查看了园间的GIS监测设备、天敌昆虫“住所”及防虫网。宁夏大学驻扎小院的王兴哲同学介绍:“GIS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墒情,结合天敌昆虫和防虫网,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他翻出记录册,“去年亩产比前年增15%,糖度平均提高1.2度,收购价每斤涨2元左右,这就是绿色种植的回报。”
青春烙印:田野是最好的答卷
宁夏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乡土大地,在田间地头写下青春答卷。正如实践团成员丁鑫在日志里写下的:“最好的论文,不该锁在档案室,而要写在农民的账本上,长在金灿灿的稻穗里。”调研团指导教师表示,当青春的脚印印在田埂上,当实验室的数据变成地头的收成,这些扎进泥土的科技小院,正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生根发芽。(供图:李梓恒 供稿:宁夏大学“塞上研华”科技小院社会实践团)

图为指导老师与实践团队成员合照。李梓恒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