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薪火,中医药文化底蕴—— 三下乡心得活动总结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总希望能走出校园,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当看到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时,我们联合组队,开展了一趟家乡之旅。我们团队一行13人,踏上了前往肥西县柿树岗乡的旅程。
踏入敬老院,“传承文化薪火,关爱城乡社群” 不再是一句标语,而是化作陪老人唠家常时,听他们讲过去缺医少药却靠中医药治病的故事;是表演节目时,把中医药知识编进快板,看老人眼里泛起的好奇与光亮;是送上中医药小锤时,他们反复摩挲礼物,口中不停地感谢。这些时刻,让我明白中医药文化传承,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而是融入生活、贴近人心的交流,哪怕只是小小的香囊,也能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纽带。健康义诊时对老人的嘱咐,为老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手下佝偻的身躯,不停息按摩逐渐舒缓的身躯。老人们喜笑颜开,或许很久都没有这样开心过。让我看到此次三下乡的重大意义。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场充满童真与希望的奇妙旅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崭新活力。当我们讲起中医药故事,从神农尝百草的勇敢,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坚持,原本以为晦涩的内容,在孩子们 “老师,后来呢” 的追问中,变得鲜活起来。把中药知识变成趣味问答,“谁知道艾草除了驱蚊还能干嘛呀” ,小手们纷纷举起,答错时的懊恼、答对后的欢呼,让课堂满是朝气。这让我明白,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就像肥沃的土地,只要种下种子,就会蓬勃生长。活动中,我也看到传承的力量与责任。孩子们的热情,是中医药未来的希望,但也提醒我,科普要更贴近他们的世界 —— 把药材画成卡通形象,把方剂编成儿歌,让传统文化真正 “童” 行。这次进校园,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点燃了一群小传承人心中的火。未来,我愿做那个添柴的人,陪着孩子们,把中医药文化的火种越烧越旺,看它在新一代的成长里,开出最绚烂的花。
漫步五房圩,参观名人故居与遗址,就像翻开一部立体的历史书。青瓦白墙里,先辈的生活痕迹、奋斗故事徐徐展开,砖石瓦砾间,藏着岁月沉淀的智慧。村民们带着我们走街串巷,讲述过去的传说,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让 “非遗” 不再遥远,而是扎根在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实地学习的过程,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我看见先辈们如何在艰难中守护文化,也懂得传承,首先要读懂文化背后的乡土情怀。这次三下乡,让我对乡村非遗有了全新认知。它是五房圩的魂,藏在舞蹈里、歌声中、美食里,更活在乡亲们的生活里。我们带回的不仅是调研成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未来,我愿做非遗传承的 “小火种”,用创意让莲湘舞跳进短视频,用故事让门歌飘向更远方,让五房圩的古韵,在新时代绽放更亮的光,让非遗新火种,照亮乡村文化振兴的路 。
参与慰问社区村庄老人的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温暖之旅,让我在与老人的相处中,看到岁月的痕迹,这次慰问社区村庄老人的活动,就像一场春雨,滋润着老人们的心田,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成长。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前行,号召更多人加入到关爱老人的队伍中来,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被温柔以待,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欢笑。
这段 “三下乡” 之旅,是成长更是觉醒。我看到乡村的多元面貌 —— 有传统文化亟待传承的迫切,有乡村振兴脚踏实地的努力,有老人期盼关爱的眼神。我们大学生,不再是书斋里的旁观者,而是能为乡村递上 “文化火把”、“发展助力”、“温暖拥抱” 的参与者。未来,我愿带着这份热忱与责任,把 “三下乡” 的收获融入生活,用知识反哺乡土,让青春在一次次 “向下扎根” 中,长成能为乡村遮风挡雨的 “大树”,让更多微光汇聚,照亮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 。

图为团队成员在非遗文化馆门口合照 李雪美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