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地大学子东北行:从街巷烟火到青春担当,用实践书写青年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6 关注: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匠心·共生”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025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匠心·共生”实践团奔赴辽宁沈阳、抚顺、鞍山等地。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从理论交流到实地探访,实践团以脚步探寻,用真心感受,在东北大地解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密码,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春乐章。
  
  思想碰撞:解读青年视角下的民族团结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非抽象概念,而是贯穿学校与社会的生动实践过程。”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的深刻阐述,为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指引。围绕“东北地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路径”、“民族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青年关切的问题,两校展开了深度交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熙老师分享了本校民族学生工作的理念与经验,为高校层面的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参照。地大学子胡墨轩以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为案例,讲述少数民族占比超50%的社区如何以温情治理促进融合;李钰博、王芊苹等同学则结合调研见闻交流民族融合观察。这场跨学科对话,为实践团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框架与鲜活的案例参照。
  
  社区活力:探秘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社区的“幸福密码”
  
  在沈阳朱剪炉街道回民社区——这个涵盖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比超50%的全国民族团结模范社区,实践团找到了居民生活的“幸福密码”。“民意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六合调解室”等五大服务阵地温暖人心,红石榴志愿者服务队已帮助200余人就业、300余人获得法律服务;李秀华书记独创的“互为帮扶模式”让新疆商户阿卜这样的外来居民快速融入,形成“你帮我扎根,我为社区添暖”的良性循环。
  
  西关美食街的百家宴上,汉族饺子、满族萨其马、朝鲜族打糕同席共飨;安图社区的照片墙上,各族群众互助的瞬间定格成永恒。从党建引领的精准服务到街巷里的“石榴籽”情谊,社区成为民族团结最鲜活的注脚。
  
  乡村振兴: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宝贵钥匙”
  
  走进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镇长丁家鹏的话道出真谛:“民族团结不是短期热闹,而是刻在日常的坚持。”这里的“民族团结活动月”只是序曲,社区广场的共舞、传统节日的共享餐桌早已让“团结一家亲”成为生活底色。在满族牛排面馆里,汉族、朝鲜族、满族顾客共品“老手艺”;在文化传承中,汉族群众记录满族民俗,朝鲜族村民传授农乐舞,各民族在互学互鉴中让文化根脉愈发茁壮。
  
  鞍山永丰村则上演着另一种和谐——这个朝鲜族占比97%的村落里,民族广场上汉族学拌辣白菜、朝鲜族巧包粽子是常态,二十四节气成为联结各族情感的纽带。安心于物业守护日常,驿站童声与活动中心的笑语交织,构成一幅“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乡村图景。
  
  文化传承:交融中焕发新生机
  
  “民俗活动就该不分民族一起演、一起玩!”鞍山朝鲜族文化馆李喆馆长的话,诠释着第十九届民族民俗文化周的真谛。各族歌舞同台、技艺共展,让文化交融成为全民交响。非遗辣白菜技艺从地窖走进车间,东北三省朝鲜族文化联动守护源流,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从沈阳的社区温情到清原的山水共生,从鞍山的民俗欢歌到乡村的日常交融,“匠心·共生”实践团在东北大地上读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它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共享的餐桌、互助的双手、共庆的佳节中。未来,地大学子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记录民族团结的脉动,共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