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5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拥有“红、绿、蓝”多元优质旅游资源的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在研学旅游发展道路上,却面临着知名度不足、特色路线缺失、资源整合薄弱的现实瓶颈。如何打破困境,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绥中县研学旅游发展的关键课题。
知名度不足,是绥中县研学旅游发展的首要阻碍。调研数据显示,绥中县旅游资源的“向外辐射力”远不及周边的山海关、北戴河等成熟旅游目的地。多数省外游客在规划辽西、环渤海区域旅行时,很少会主动将绥中纳入行程,仅有少数人通过本地亲友推荐前往。追根溯源,当地文旅宣传存在明显短板。宣传范围局限于周边少数城市,在抖音、携程等主流短视频平台和旅游OTA平台的投入严重不足,未能借助现代化传播渠道扩大影响力。更关键的是,绥中县未形成统一且具有辨识度的旅游品牌形象,各景点“各自为战”,宣传分散,难以形成品牌合力,导致优质资源“藏在深闺人未识”。
特色旅游路线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绥中县研学旅游的吸引力。尽管绥中县拥有“山海城泉”多元资源,但当前推出的旅游路线多为单一景点的“点状游览”模式。以长城文化资源为例,仅停留在“观光打卡”层面,未开发出沉浸式的历史研学路线,学生无法深入了解长城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内涵。滨海资源与山地生态资源之间也缺乏有效联动,游客若想体验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需自行规划行程、多次中转,极大降低了旅行便利性与体验感。这种缺乏深度和主题性的路线设计,无法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主题化旅行”的需求,即便有游客偶然到访,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更无法形成口碑传播。
而旅游资源整合薄弱,是引发上述两大问题的根源所在。长期以来,绥中县旅游资源处于“分散开发、各自为战”的状态。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滨海等资源各自独立运营,缺乏系统性关联,未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同时,当地未建立统一的资源统筹机制,各景点、各区域在开发规划、宣传推广上缺乏协调,甚至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难以形成统一的“绥中旅游”品牌认知。没有整合的资源,特色旅游路线开发便成了“无米之炊”;缺乏有竞争力的路线产品,知名度提升也失去了核心支撑,最终形成“资源整合弱—特色路线缺—知名度低—游客少”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绥中县研学旅游产业的发展。
面对困境,绥中县已开始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当地计划优先解决资源整合问题,建立统一的资源统筹机制,打破开发壁垒,形成以“三色研学”为核心的资源协同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红绿蓝三色研学”等主题化特色路线,并借助多元化宣传渠道提升知名度,逐步打破发展僵局,推动研学旅游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