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探秘指掌乾坤 感悟非遗新韵 ——“与时相偶”实践队赴漳州古城、古塘村深度调研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

发布时间:2025-09-21 关注: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与时相偶”实践队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探寻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8月2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时相偶”实践队赴漳州古城木偶艺术表演馆开展调研活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漳州布袋木偶戏,重点考察其独特的表演技法与舞台表现形式。
在表演馆内,实践队成员深度采访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漳州木偶剧团演员李智杰老师。李老师向队员们系统阐释了布袋木偶表演的核心——精妙绝伦的手指操控技艺,并重点讲解了“五指分工法”:拇指控制木偶头部,食指操纵右手,中指掌管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协调身体动作。队员们注意到,看似简单的“拂袖”动作实则需要五指的高度协调与力量的精准分配,而“木偶穿衣”更要求表演者经年累月苦练方能掌握。表演间隙,漳州木偶剧团青年演员蔡约胜老师指导队员们进行了基础动作的实践操作。亲身体验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到,舞台上木偶的灵动传神、情感丰沛,其背后是表演者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汗水,生动诠释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艺术箴言。
此外,实践队还与蔡约胜老师就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交流,了解到剧团现在正尝试将表演与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如在表演形式上引入LED背景屏,通过光影变幻与场景渲染,与传统木偶表演相辅相成,在保留原汁原味艺术精髓的同时,显著增强了视觉表现力与沉浸感。另一方面,剧团也通过互联网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突破地域与剧场限制,拓展受众群体,特别是着力吸引年轻一代关注,为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创新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必须在坚守其核心技艺与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探索符合当代审美和传播规律的创新发展路径。
当晚,实践队受邀观看了剧团演出的《哪吒闹海》《大名府》等经典剧目,演出中,剧团创新的舞台设计理念得到充分展现:传统木偶的精湛操纵技艺与现代多媒体动态背景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传统故事的魅力在科技赋能下焕发出崭新的艺术感染力,既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幕幕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场景,让实践队员真切感受到传统艺术在创新中迸发出的旺盛生命力,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有了更为具象和深入的理解。
8月3日,实践队深入漳州市郊古塘村,将调研视角延伸至民间基层,探访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塘布袋木偶剧团,考察非遗在乡土语境下的活态传承。
剧团前任负责人蔡海土先生向实践队介绍了剧团四代传承的历史渊源。百余年来,其技艺以家族代代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完整保留了表演技巧与独特的闽南方言唱腔体系。通过深度访谈,队员们梳理出家族传承的三大特点:一是技艺传授严格遵循“口传心授”传统,强调心领神会与长期渲染;二是保留了大量方言口白、唱词等地域特色,成为地方文化记忆的载体;三是年轻一代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引入了现代剧团管理理念与方法,展现传承中的创新思维。
目前,剧团的管理与表演工作由蔡海土先生的孙子蔡荣昌接手,体现了传统艺术在家族传承中的活态延续,展现了艺术传承的历史轨迹。针对当前布袋木偶戏面临的年轻受众流失等现实困境,蔡老先生也坦言家族传承模式有其独特优势,但也面临人才断层、年轻人不愿意学等挑战。当谈及“是否考虑为听不懂闽南话的年轻人增设字幕”时,他表示目前仍以传统表演形式为主,但已意识到字幕或许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也针对年轻受众流失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探究如何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能够让年轻观众听得懂、看得懂。蔡老先生也坚信,未来布袋木偶戏能够在青年人的带领下焕发新的生机。
队员们通过整理访谈记录、观看演出,深刻体会到这份绵延百年的家族坚守,不仅是对一门技艺的传承,更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与守护乡土文脉的坚定信念,其经验与诉求为探索更广阔的非遗传承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探秘指掌乾坤,感悟非遗新韵。实践队员们在对漳州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的深度调研中,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顽强生命力,更加明晰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守正”固本培元,以“创新”开拓未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于新时代文化语境中绽放璀璨光彩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意义,此次实践也为探索包括漳州布袋木偶戏在内的非遗活化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