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浙财外院“述忆家国 语通华夏”团队——以“红色+数字”返家乡推普,绘就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13 关注:

来源:徐镯瑜

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参与协同团队,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述忆家国・语通华夏”推普实践团队,今年暑期以“大学生返家乡”为核心路径,融合“红色口述史”与“数字语博”创新形式,在湖北、北京、浙江、山西、贵州5省12地开展23场推普活动,覆盖儿童、老年人等群体507人,既让普通话成为乡村连接外界的“桥梁”,更让红色文化在乡土间扎根,用青年行动书写“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答卷。
创新路径:以“三维突破”破解乡村推普痛点
团队跳出传统推普“单向宣讲”的局限,构建“1+N+2”推普体系(1个红色文化核心、N 个区域同步推进、2 支队伍协同作战),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创新。
在内容上,打造“红色+蓝色”双轮驱动模式:依托“述忆家国”红色口述史育人工作室,将郇堡北社抗日小学事迹等 12 个红色资源,改编成情景剧、朗诵稿、手抄报主题,让普通话成为传递红色精神的“载体”;同时,幕后队(贵州遵义王代镅、浙江温州刘炜慧)制作“数字语博”材料,整合遵义会议红色资源、温州方言特色,在湖北竹山新华书店、台州头陀中学等5地推广,让乡村群体通过数字化接触更广阔的语言文化资源。

在人群覆盖上,突破“仅聚焦儿童”的常规,针对两类重点群体精准设计:对儿童按年龄分层——湖北竹山的“烽火课堂”情景剧让62名中小学生在抗战故事中纠正发音,宁波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的红色研学之旅,让39名学生在实地走访中用普通话分享感悟;对乡村老年人,台州黄岩区银色年华养老院的“语暖夕阳”活动堪称亮点,队员王敏洁针对30位60-70岁老人“方言阻碍医护沟通、智能设备使用”的痛点,教老人学说“我需要吃药”“怎么视频通话”等实用普通话,不少老人反馈“现在和外地子女视频再也不怕说不清楚了”。

在组织模式上,“实践+幕后”双向协同保障质量:9名实践队员凭借对家乡文化的熟悉度,设计贴合本土的活动(如嘉兴队员用“艾草锤 DIY”让29名初中生在手工交流中练普通话);幕后队则负责资源制作与传播,宁波研学活动视频发布于当地公益组织微信视频号,触达线上受众超千人,让实践影响突破地域限制。

实践实效:从“落地有声”到“留下资源”
36天的实践不仅实现“量”的突破,更达成“质”的沉淀。团队累计开展红色主题宣讲15场、特色实践活动3场,直接覆盖507人,远超预设目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可复用、可推广的乡村推普资源包,为后续推普实践打下基础。
从反馈来看,实践真正走进了乡村群体心里:湖北竹山的小学生在“绘制许明清生命线”后,主动用普通话向队员分享“英雄爷爷的故事要讲给更多人听”;北京门头沟的孩子通过“情报传递”游戏,深刻理解“普通话不准会误事”;台州养老院的老人握着队员的手说“这是最贴心的关怀”,这些真实的反馈,印证了推普不仅是语言教育,更是乡村与外界的“情感纽带”。

青年体悟:在返家乡中读懂乡村振兴的“小切口”
作为首次参与教育部协同团队的大学生,这次实践让我们对“青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不是追求宏大项目,而是从“小切口”发力:
我们学会了做“本土文化的转译者”,将堵河文化、京西抗日历史等“老资源”,用情景剧、小游戏等“新形式” 讲给乡村青少年听,让红色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我们懂得了做“需求的观察者”,队员王敏洁正是因为看到养老院老人的沟通困境,才诞生“适老推普”的想法,这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的青年行动,要“沉下去” 听需求,而非“想当然”做设计;我们更体会到“协作的力量”,实践队与幕后队的配合、指导老师的专业支持,让多区域推普从“不可能”变为“可能”,也让我们懂得,青年团队的优势在于“各展所长、互补共进”。

推普一小步,乡村振兴一大步。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1+N+2”推普体系,把实践中沉淀的资源与经验分享给更多高校团队,让普通话成为乡村连接外界的“桥梁”,让红色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以青年之笔,继续书写“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