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安徽财大“融创兴乡队”开展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6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暑期期间,安徽财经大学“融创兴乡队”在刘巍老师指导下,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议题,赴合肥巢湖市烔炀镇、山口凌村及小岭南开展专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需求,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系统探究不同资源禀赋乡村的文旅融合路径,旨在为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同时通过田野调查深化专业认知,践行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责任。

  一、调研筹备:构建系统性研究框架

  为保障实践调研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团队在前期开展多维度筹备工作。理论层面,成员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文化实践性”内核、毛泽东思想“文化为人民服务”理念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开展专题研讨;同时梳理国内外乡村文旅融合典型案例,包括长三角古镇保护性开发、西南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等,提炼“资源禀赋—发展路径—成效反馈”的分析逻辑,为调研奠定理论基础。

  方案设计阶段,团队基于三地资源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研究重点:针对烔炀镇的历史文化遗存,聚焦历史建筑保护与文化活态传承的协同机制;围绕山口凌村的非遗资源,重点考察技艺传承的代际传递机制与产业转化的价值链延伸模式;结合小岭南的农业生态优势,深入研究农旅融合的业态创新与价值增值路径。此外,团队提前与当地乡镇政府、村委会及文化机构进行深度对接,获取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基础数据等一手资料,设计涵盖多元主体的调研工具,明确访谈对象与实地观察的核心维度,确保调研工作符合学术规范与实践需求。

  图一 团队在小岭南进行社会实践

  二、实地考察:解析三地文旅融合实践逻辑

  在烔炀镇,团队以“历史融创”为研究切入点,系统考察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实践。成员通过参与式观察,走访李鸿章当铺、张家大院等代表性历史建筑,记录“修旧如旧”修缮工艺对历史风貌的原真性保留,分析传统街巷格局与商业业态的共生关系。通过参与“商号巡游”“模拟典当”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团队深入解构当地如何通过场景重构,将商帮文化从历史文本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产品。同时,与老街商户、原住民及运营主体开展深度访谈,探讨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机制,分析传统商业精神在现代文旅场景中的传承与重构路径。

  山口凌村的调研聚焦“文化赋能”实践,团队深入非遗工坊,通过参与式观察梳理剪纸、木雕技艺的创作流程,解析“非遗夜校”的传习体系。该体系通过分层教学、材料保障与激励机制,推动非遗技艺从少数传承人的“专利性技能”转化为村民广泛参与的群体性文化活动。团队还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考察非遗资源的产业转化路径,研究文创产品如何通过题材创新与形态拓展实现价值提升——题材创新侧重挖掘地域文化符号,形态拓展则推动产品从观赏品延伸至实用器物。此外,团队与村两委围绕非遗传承中“技艺本真性”与“市场适应性”的辩证关系展开研讨,总结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的实践经验。

  图二 团队在山口凌的合照

  小岭南的调研围绕“品牌农业”展开,团队深入农田与农业合作社,运用产业链分析法考察农文旅融合的全链条运作模式。通过参与农事劳作、观摩标准化生产流程,团队解析当地如何依托生态优势,推动传统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体验、教育”多元功能转型;通过调研“春耕节”“丰收嘉年华”等主题活动,研究季节性农业资源如何通过场景设计与文化赋能,突破旅游淡旺季的周期性限制。同时,与合作社负责人、研学机构代表开展座谈,探讨“合作社—农户—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解析农业品牌化运营对乡村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重点关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品牌信任度的构建价值。

  图三 小岭南庄稼地“”脱贫攻坚精神

  三、成果梳理与实践转化方向

  此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三地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与核心矛盾。经验层面,提炼出三类可借鉴的乡村文旅融合模式:烔炀镇以“场景还原、精神传承”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态活化,山口凌村以“传习培训—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全链条推动非遗资源的产业转化,小岭南以“功能拓展、品牌塑造”完成农业资源的价值升级,为同类乡村提供差异化发展的参考范式。问题层面,识别出基础设施适配性不足、专业人才供给短缺、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等共性挑战,及各地资源转化中的个性化难题。

  后续,团队将基于调研成果撰写专项实践报告,进一步深化对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的理论阐释,设计适用于乡村文旅资源评估与规划的实用工具。同时,计划与地方文旅部门、乡村运营主体建立对接机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方案,如为烔炀镇优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空间布局,为山口凌村探索非遗文创的创新路径,为小岭南完善农旅融合的业态体系,以学术实践助力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专业力量。

  (撰稿人:江俊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