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5 关注: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
印象黄河·水脉传承——陕西黄河流域水利遗产影像记录与传播社会实践
探寻千年水智慧,影像守护文明根脉。近日,西安理工大学“印象黄河·水脉传承”——陕西黄河流域水利遗产影像记录与传播社会实践队,在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彭敏、郑智聪的带领下,赴郑国渠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水利工程遗址,以脚步丈量历史、以镜头记录辉煌,旨在运用现代影像技术,全面挖掘、系统记录并广泛传播陕西黄河流域丰富的水利文化遗产,为推动这一活态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在陕西水利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由馆方专业人员系统讲解陕西古代水利发展脉络。从战国时期由“疲秦之计”转而成就“万世之利”的郑国渠渠首遗址,到汉代龙首渠——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所体现的卓越工程技术;从反映引泾灌溉历程的泾惠渠渠首与仪祉纪念馆,到陕北榆林地区凝聚民间智慧的聚湫拦沙古坝,每一处遗产都是一部立体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通过聆听“汉代龙首渠如何惠泽一方”“郑国渠千年变迁”等源远流长的水利故事,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些古代水利“超级工程”对沿岸生产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深厚水文化传统。
实践队系统考察了郑国渠遗址。这座跨越千年时空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中华民族治水智慧的杰出代表,也是奠定关中平原“天府之国”美誉、推动区域历史发展的重要基石。队员们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4K超高清视频录制、360度全景采集等先进影像技术,对水利遗产本体、周边环境及至今仍在运行的灌溉体系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记录,既聚焦宏大工程全景,也细致捕捉闸口、渠系、碑刻等关键细节,全面展现古代水利工程的科学设计、精湛技艺与历史厚重感。
在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和陕西水文博物馆的实地参观学习中,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了陕西水利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科技成就。在郑国渠遗址博物馆,大家通过丰富的渠系实物、工程模型和历史文献,系统学习这一古代伟大水利工程的兴建背景、技术原理及其对关中农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在陕西水文博物馆,队员们重点观摩了历代水文监测设备、流域沙盘和洪水档案陈列,了解从传统测报到现代信息化的水文技术演进,以及水资源管理在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此次跨时空、多维度的现场学习,队员们不仅增强了对水利工程遗产价值和科技内涵的认识,更提升了传承水文化、服务国家水安全的使命担当。
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和能力淬炼,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通过实地调研与学习,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水利文明的博大精深与先民非凡的创造智慧,切实增强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研期间所拍摄和整理的影像资料,将形成一套珍贵的数字档案,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提供扎实的当代青年支持与技术保障,真正体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导向和育人成效。
END
“印象黄河·水脉传承”实践队成员:张洋 白宇鑫 闫佳明 席谭翾 吕森浩
指导老师: 彭敏
带队老师:郑智聪
编辑:吕森浩
摄影:白宇鑫 张洋 闫佳明 席谭翾 吕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