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寻“运”记:三湾里交织的生态锦缎与文化诗篇

发布时间:2025-09-04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愈发受到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暑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苏影寻迹习思行”社会实践团队聚焦五大维度之“生态保护”,围绕京杭大运河扬州三湾段,深入挖掘在习总书记亲临考察后,京杭大运河如何将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从昔日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摇身一变,成为市民口中的“幸福河”,织就一幅古老运河重焕生机的壮丽画卷。

  碧水重生:科技赋能运河生态修复

  曾几何时,运河三湾区域因工业污染问题受到破坏,水质恶化、河道淤浅、田土荒芜、垃圾遍布,苍蝇蚊子扎堆飞,生态系统脆弱不堪。谁要是说去三湾遛弯儿,街坊邻居准得笑话:“去那儿干啥呀?闻臭味儿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牺牲环境也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发展。21世纪以来,扬州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遵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指示要求,全面推进三湾区域环境整治。

  在运河治理上,为高效、准确地监测水质并及时预警潜在的污染风险,治理团队采用了智能水务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与智能管理。其中,水质监测预警系统作为智能水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运河布满“监测”。水质传感器部署在运河的关键节点,实时采集水温、酸碱度、含氧量、氨氮等关键指标,一有任何异常数值,传感器能立即通过数据传输终端上传至云平台,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查看最新数据,做好下一步的治理方针。

  除此之外,治理团队以“靶向清淤”为先锋,精准清除河道中富营养化的沉积淤泥,铲除内源污染根基。岸边种植芦苇、香蒲等有效拦截地表径流污染物,沉水植物强力吸收氮磷等营养盐,漂浮植物显著抑制藻类生长,构建起完整的水下生态链。

  双规守护:河长制创新凝聚众志

  碧水长流,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和群众的力量。扬州创新实践的“专家河长”与“民间河长”双轨制,为运河守护注入了源源动力。

  “专家河长”由环保、水利、生态修复等领域的资深学者和技术骨干担任,他们是运河的“最强大脑”。专家们依据精密的水质监测传感器,运用专业模型精准诊断污染源,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并定期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确保保护工作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民间河长”则根植于运河沿岸的社区沃土。他们中有熟悉水情的退休老教师,有热心公益的企业家,更有土生土长的运河人家。这些“运河的眼睛”每日巡查河道,风雨无阻,及时发现并上报废水排污、垃圾倾倒等异常情况。不仅如此,“民间河长”还带领孩子们清理河岸,认识湿地植物,并在当地社区开设“运河生态讲堂”,用朴实的乡音讲述保护故事,激发了居民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文脉永续:数字活化焕新千年遗响

  运河之美,不仅在于碧水长流,更在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三湾段的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正借助科技的力量,飞入寻常百姓心间。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集运河文物典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它摒弃了文物简单罗列的传统模式,运用“主题情境式”策展理念,将恢弘的运河开凿史诗、繁华的漕运商贸场景、独特的水工科技智慧融入精心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博物馆辅以动态投影、沉浸式声场等现代技术,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运河脉搏。开博三年实践,其年接待量已经突破了200万人次。

  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遗址如古老的码头、闸坝,则通过AR技术被唤醒。游客只需轻点手机屏幕,扫描遗址标识,眼前便立即叠加呈现该点位的复原景象、历史故事动画,甚至能“目睹”虚拟的古代漕船如何过闸。这种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生动鲜活。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极大拓展了文化传承的广度与深度,让运河故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流淌进现代生活。

  回望三湾,一幅生态与文化双生共荣的画卷已然铺展:清流之上,科技护航,众志守护;文脉之间,数字赋能,古意新生。当夕照再次为三湾镀上金辉,“统筹保护与传承”的深刻哲理如同运河之水和堤岸相依相存保护是传承的根基,赋予文化以绿水青山的鲜活载体;传承则为保护注入灵魂,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守护母亲河的永恒动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