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晨晖轻洒,中国民航大学“桑榆未晚·青伴同行”银发心灵守护实践队成员在指导老师陶雨婧的带领下,于八点整从学校出发,奔赴蓟州区第二养老服务中心,开启一场跨越岁月的心灵守护之旅。
9时30分,实践队怀着满腔热情踏入蓟州区第二养老服务中心。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队员们明晰适老化设计的心理密码,养老院内不仅有独特的居室色彩来调和老人情绪,有便于老人使用的家具设计,有医养结合的护理指南保障健康需求,还有兼顾身体与认知训练的康复器材。队员们带着心理学专业视角追问细节,“爷爷奶奶平时爱做些什么文娱活动?”“心理慰藉服务怎么开展呀?”。将“物质保障”与“精神滋养”并置观察,让青春目光穿透每一个环节,直抵老年群体“看不见的心理需求”。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队员们更领悟到:优质养老服务需精准叩击心理世界的门环。
上午十点整,团体辅导活动温情启幕。在手指操热身中,队员们带领老人打开身心,放缓姿态俯身示范。老人们摩挲双手,轻覆双眼,感受掌心传递的温度。伴随舒缓的音乐,队员们轻声引导,“大家一起‘弹钢琴’,来想象一下,我们的面前有一架钢琴,挥动拇指,然后是食指……”老人们的双手渐渐舒展开来,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这场借由肢体进行的心理疏导,简单朴实却效果超群,为队员们后续活动增添一份底气。
10时30分,结束热身后,队员们精心准备的音乐互动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队员们取出沙锤、手铃等简单易上手的乐器分给老人们,每位老人在拿到喜欢的乐器时都忍不住轻轻摆弄,演奏出轻快又和谐的乐曲。随着《最炫民族风》和《踏浪》的旋律依次响起,鼓点轻跳,老师和队员们带领老人依次跟上节拍:“一二三四!......”让音符在众人间流转。当众人合奏出错落有致的韵律时,距离感在互动中消融,情绪随节拍挣脱束缚,化作眼角舒展的笑意。
点歌环节,汪奶奶报出的《东方红》《送别》等歌勾起老人们对往事的记忆,在歌声中绵延不绝。互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送上文创挂件与自制的小扇子,薄礼轻递,却载满青春心意。对于未能到场的老人们,队员们随后也将礼物送到了老人房间,让温暖无一处缺席。
14时30分,曼陀罗绘画活动成为“打开心窗钥匙”。队员们阐述图案的减压寓意,鼓励老人们以心为笔,以情为色,在空白的图片上填充属于自己的色彩。队员们同时轻声互动:“这里可以用粗的一头涂色,会更方便一点”“边框搭配什么颜色好呢?”。完成后,老人们纷纷展示自己的画作,分享创作心得——王奶奶用靛蓝与橙红碰撞出漩涡,笑称“画里藏着年轻时的风浪”;张爷爷笔下暖金波纹,映出“重回青春”的宁静。这些话语穿透岁月茧壳,温暖着大家的心灵。队员们将这些“银发心语”悉心记录,为后续心理支持积淀养分。
临别时,养老院院长感慨:“以心理学视角的关怀,为老人的精神世界注入了青春力量。你们这次活动新颖又有效,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创意。”实践队坦言,此次活动让心理学理论真正照进了现实。未来,他们会系统梳理活动成果,探索更贴合实际的心理支持长效机制,让充满青春活力的专业力量持续走进长辈们的生活,用专业陪伴与老年群体一同勾勒更生动、更温暖的晚年图景。
这场将心理学融入养老实践的探索,是“心桥跨岁月,理艺润桑榆”的生动诠释。让实践队成员们更加清楚不同老年群体的不同心理需求,在老龄化社会的画布上,晕染出专业又温暖的人文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