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昱 孙士淇/文 孙士淇 王相与/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8月5日至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赴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绿色发展调研团一行人,前往延安市南泥湾镇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探索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走访当地农户、调研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形式,
团队成员们深刻感悟南泥湾精神在新时代的绿色发展内涵,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智慧。
红色精神引领绿色征程: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的生态启示
调研首日,团队来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通过历史照片、实物展陈和沉浸式场景,系统的学习了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光辉历史。讲解员向团队成员们介绍:“南泥湾大生产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南泥湾开展的大规模生产活动,而活动的目的是克服经济困难,实现生产自给,坚持持久抗战。”从‘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的蜕变,不仅是军事经济的自救,更是一场改天换地的生态实践。

图1 讲解员介绍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纪念馆内,一张张镐头开荒的图片与如今南泥湾层叠的稻田形成鲜明对比。研究员在专题座谈会上指出:“南泥湾精神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内核,与当代绿色发展要求的可持续性一脉相承。”队员们结合专业所学,重点学习了解了南泥湾土壤改良历史技术,发现当年采用的轮作休耕、有机肥施用等方法,至今仍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参考,对如今的绿色发展有着重大启示。

图2 团队成员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科技赋能生态农业:调研现代南泥湾的绿色转型 依托资源环境学院的专业优势,团队走访了南泥湾镇千亩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并聚焦“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的融合发展。在南泥湾开发区规划馆,队员们了解到当地通过光伏农业大棚、节水灌溉系统等科技手段,打造出“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产业链。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南泥湾模式”,为团队成员们提供了生动的乡村振兴案例。

图3 调研团队参观南泥湾水稻种植基地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驻村干部描绘马坊村绿色新图景 接着,调研团有幸在南泥湾镇政府采访到了马坊村驻村干部同敏与郭前延。两位驻村干部扎根马坊村三年,亲历了该村从“环境整治攻坚”到“绿色产业兴村”的转型。他们介绍马坊村的转型浓缩了南泥湾“红绿融合”的典型路径——从革命时期的军垦拓荒,到新时代科技助农,生态资源正转化为共同富裕的资本。

图4 调研团前往南泥湾镇政府
把论文写在田野上:青年学子建言绿色发展 实践期间,团队分组走进农田,进行深入访谈、实地调研。通过调研结果,队员们也为绿色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构建高校—企业—农户三级技术传导机制”“探索碳汇农产品认证系统”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系统整理成调研报告。驻村第一书记郝昱则、驻村书记马向雷也与调研团展开深入座谈,分享了南泥湾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宝贵经验,令队员们深受启发。
在深入南阳府村访谈时,驻村第一书记郝昱则强调:“南泥湾的绿色蜕变启示我们,绿色发展必须扎根中国大地。” 队员们也坚定回应:“作为西农人,我们誓做新时代的‘生态垦荒人’,把论文写进祖国大地,让青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绽放光芒。”
结语:从“陕北好江南”到“美丽中国”的青年担当
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使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南泥湾不仅是一座闪耀着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更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典范。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镢头开荒,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这片土地跨越时空,始终映照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寻。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进一步与南泥湾镇拓展合作领域。这支心怀“知农爱农”情怀的队伍,正在用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赋能乡村,以实际行动回答强农兴国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