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南财学子黔江行:探寻“共同团结奋斗”的民族交融样本

发布时间:2025-08-16 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和合枝小队

近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和合枝志愿小分队”一行4人,怀揣着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切与学术探索的热情,深入重庆市武陵山腹地的黔江区,开展了一场以“散杂居视域下民族文化的交汇与延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们以实际行动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工作“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远嘱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致力于从黔江这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的鲜活实践中提炼经验样本,为全国范围内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富有时代特色的青年智慧与方案。

濯水古镇: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烟火画卷

作为调研的首站,濯水古镇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繁荣的旅游业态,向小分队成员们生动展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魅力。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手工艺摊位。土家族、苗族的经营者们,将本民族世代相传的独特纹样、精湛技艺,巧妙地融入银饰、编织品、蜡染布艺等手工艺品中。这些承载着祖先故事与民族智慧的物件,不仅成为游客青睐的纪念品,更成为向八方来客无声讲述民族文化的窗口,在商业的繁荣中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活化.

在一处摊位前,队员们遇见了身着华丽土家族传统盛装的一对“10后”姐妹花。姐姐是土家族,妹妹是汉族,两人从小在黔江这片多民族交融的土地上共同成长、生活。“我们家保留了很多土家族的习俗,比如过年要打糍粑、跳摆手舞,”姐姐热情地介绍道,“但同时,也有很多生活习惯和周围的汉族邻居很相似,比如饮食习惯、日常交流。”谈及学校教育,姐姐坦言目前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她们和所有同学一样接受着统一的教育。但当话题转向身上那套精美绝伦的民族服饰时,姐姐的眼神瞬间被点亮,充满了自豪:“这是我们土家族的文化瑰宝!我和妹妹特意穿上它,就是希望能在古镇里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让大家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看见’并‘记住’我们土家文化之美。”姐妹俩的举动,正是年轻一代主动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古镇深处,飘散着诱人香气的“黔江鸡杂十强餐厅”门庭若市,这家曾受央视《乡土》栏目专访推荐的土家特色美食店,是当地旅游餐饮的一张闪亮名片。餐馆的土家族老板在忙碌之余,热情接待了小分队。他特意指着店内墙上精心装裱的一份泛黄的旧报纸复印件——那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的珍贵历史瞬间,激动地分享道:“我爷爷那辈人就常念叨,邓公教导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要让少数民族一起富起来’。这句话一直记在我们心里!我选择从外地回到家乡创业,开这家店,就是想把咱们黔江地道的‘家乡味’——鸡杂,打造成响亮的城市品牌。我要用行动证明,土家儿女一样有智慧、有闯劲,一样能在新时代干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事业!”老板的肺腑之言,不仅道出了个人奋斗的动力源泉,更折射出民族地区群众在政策指引下追求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与实践。


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千年回响中的文化认同与自觉

丰富的实物展品无声地诉说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古朴实用的生产工具(如犁、耙、背篓)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用具(如土陶、木器),到庄重典雅的婚丧嫁娶习俗器物;从色彩斑斓、图案寓意深远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到细腻精巧的苗绣、蜡染和木石雕刻;再到记录着摆手舞的豪迈、薅草锣鼓的欢快、苗鼓舞的激越的艺术图片……这些珍贵的展品,共同勾勒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山水环境中创造出的独特生活图景与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小向为队员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她特别指出,“‘土’作为民族专称始于元明时期,在此之前,史籍中多称‘土人’或‘土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土家族’才正式成为法定族称。这一过程,标志着土家族真正实现了从历史上的‘他称’到自我认同的‘自称’的历史性跨越,是民族自觉与平等权利的重要里程碑。”

在民间艺术展厅,一组造型古朴夸张、色彩对比强烈的傩戏面具深深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大家在此驻足良久。讲解员小向介绍道:“这些傩戏面具,在古老的傩文化中,被视为神的物化符号,是人神沟通的神秘桥梁。巫师们佩戴着象征不同神灵的面具,通过载歌载舞的仪式表演,祈求风调雨顺、驱邪纳福。同时,面具也是傩戏表演中区分角色行当的重要标志,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小向总结道:“这座博物馆,汇聚了渝东南酉阳、秀山、彭水、石柱等区县的民族文化精华,它真实、立体、全面地记录着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轨迹,是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演进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窗口。”临别之际,深受触动的队员们郑重地在博物馆留言簿上写道:“沉默的文物不会说话,但它们却用最深沉的方式,回答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关乎民族身份认同的终极追问。”

青年视角:在行走中铸牢坚不可摧的共同体意识

为期一周的黔江之行,为“和合枝”小分队的调研主题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现实注脚。队员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土家族姐姐与汉族妹妹携手并肩,自信地展示和推广本民族服饰的独特之美;古镇街巷中,土家、苗族的能工巧匠们以匠心守护着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来自天南地北的汉族游客与热情的土家老板围坐一桌,在热气腾腾、麻辣鲜香的“黔江鸡杂”前举杯畅谈,共享美食带来的愉悦与联结——这些发生在散杂居地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而然的互动与交融,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层面最真实、最生动的体现。

怀揣着黔江之行收获的丰硕调研成果、对民族文化交融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切思考,南京财经大学的这群青年学子即将踏上归程。他们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努力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带着对祖国乡土的热爱与对民族团结事业的担当,将此次调研的思考转化为可资借鉴的“青年方案”,为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