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声传乡野间 温情筑桥梁 | 动力学院“语润乡土,声启振兴”志愿服务队推普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5 关注:

来源:动力与电气之声

声传乡野间 温情筑桥梁 | 动力学院“语润乡土,声启振兴志愿服务队推普实践纪实

     当普通话的清脆韵律与乡土大地的淳朴气息温柔相拥,一条连接心灵的沟通纽带,正随着一群青年的热忱身影慢慢织就。近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动力学院“语润乡土,声启振兴” 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们,在长治市潞州区老顶山街道河头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推广普通话实践活动。队员们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深切体会到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分量,也逐渐明白推广普通话并非简单的 “教说话”,而是用真诚搭建理解的通道,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段浸润着温暖与感悟的珍贵记忆。

       
为让实践更贴合乡村实际,队员们在出发前做足了“功课”:逐字比对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异,整理出 “赶集买卖”“就医问诊” 等高频场景的常用词汇对照表;手绘彩色拼音卡片、准备绕口令手册,想用游戏化的方式消解村民的紧张感;还专门向语言学专业的老师请教,学会用 “放慢语速 + 肢体辅助” 的方式与老人沟通,用 “故事接龙”“情景扮演” 等方法引导孩子开口。
       几天里,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村里的各个角落:在晨露未散的公园里,和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围坐一团玩 “词语接龙”,用普通话讲着村里的老故事,笑着鼓励孩子们大胆张开嘴巴;到午后的树荫下,凑到老人堆里唠家常,趁机教几句买卖、办事常用的普通话,像 “这个多少钱”“麻烦您指下路”;碰上返乡的年轻人,便用流利的普通话热络交流,听他们讲在外打拼时的趣闻。

       
没有刻意搭建的课堂,更多是融入烟火日常的细碎互动:帮菜市场里忙着称重的大婶,用粉笔在纸板上一笔一划标上普通话价格;陪背着书包蹦跳回家的孩子,坐在田埂边用普通话齐声背一首《春晓》;围在晒谷场的竹椅旁,听老人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生涩却认真地讲年轻时的劳作故事。起初,总有人红着脸摆手,念叨着 “说不好、说不好”,但日子久了,便有人悄悄跟着学,慢慢开始主动张口尝试。

      
实践结束时,同学们的心里像揣着晒透阳光的棉絮,满是融融暖意。他们终于读懂,推普的意义从不是让乡音褪色,而是帮更多人拾获顺畅沟通的底气 —— 让鬓角染霜的老人能清晰道出冷暖需求,让眼眸闪亮的孩子能带着自信走向远方,让炊烟袅袅的乡村能从容叩响外面的世界。​
       这段浸着泥土气息的经历,让他们深切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从不在字正腔圆的苛求里,而藏在俯身倾听时的耐心里,藏在笑着回应 “说得真好” 的鼓励里。未来,这群青年愿继续做架在城乡间的 “语言桥”,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沟通暖意,顺着田埂、沿着街巷,流淌到更多人的心间。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