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7月26日,山东大学(威海)“绿野循踪”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调研,聚焦可追溯低碳蔬菜消费者洞察与供应链优化体系,以山大智慧赋能实践,承青年担当躬身田间。
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团队成员走近种质资源圃,映入眼帘的是总面积7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现在这土壤,比较松软细腻。”中科院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王光美俯下身,拿起土块用手轻捻。近年来,农高区研发有机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旋耕、播种、收获等9个田间机械化作业应用场景,应用绿肥换填、秸秆还田等方式加速实现产业化。
听着研究员付兆昌讲述治盐育绿的道路,团队踏入试验示范基地,了解园区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构建“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田间耐盐梯度测试鉴定”三级育种体系,蹚出科学开发利用新路子,促使昔日盐碱地摇身变为优质良田。
“好不容易才让这白地生出点绿,我们必须继续维护下去。”种质资源库旁,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向团队分享喜报:自主繁育、功能菌剂、基因选育、智能农机……农高区聚焦主导产业,拓展特色产业增值空间,探寻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实现上半年全区订单种植面积10.8万亩、总产量64323.5吨的绿色蝶变。
最后,政府人员向团队诉说着碳链上的青秧纪事。当有机蔬菜的信任危机在各大社区团购群发酵,一场由餐桌溯源引发的数字革命悄然萌芽:农高区全力建设特色现代种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特色种业产业园,打造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销售一体化的特色种业链条。
桌上的手机再次震动,跳动的订单数据像星群散落在黄三角地图上。在更深邃的物联网深处,千万颗有机蔬菜种子正破译着人类对自然的古老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