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淮韵新声”实践队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的号召,怀揣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创新热忱,奔赴盐城建湖,开启以“探寻淮剧根脉、激活非遗生命力”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淮剧小镇、文化馆、古戏台遗址及博物馆,对话传承人,亲身体验淮剧技艺,用镜头记录传承故事,最终促成实践基地挂牌,为淮剧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溯源淮剧根脉,触摸百年文脉 建湖作为“中国淮剧之乡”,承载着淮剧百年流转的历史记忆。实践队首站探访建湖淮剧小镇,在讲解员指引下,队员们细数小镇内“淮剧发展史墙”上的珍贵图文,从早期“香火戏”的民间底色到现代淮剧的舞台革新,清晰梳理出这门艺术从田间地头走向大雅之堂的演进脉络。在小镇的沙庄戏院,一场经典淮剧《赵五娘》正在上演,队员们静坐台下,沉浸式感受淮剧“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魅力,理解从淮剧纸面走向具象。
随后,团队走进建湖文化馆与淮剧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民国时期戏服、手抄剧本、老式伴奏乐器,无声诉说着淮剧的发展历程。泛黄的戏单上,“李翠莲”“王昭君”等经典角色名依稀可辨;锈迹斑驳的板胡、锣鼓,仍留存着老艺人指尖的温度。
体验非遗魅力,创新演绎经典 在淮剧小镇,团队成员开启了沉浸式的淮剧文化体验之旅。大家首先尝试穿戴传统淮剧戏服,缀着珍珠的凤冠虽分量不轻,却让队员们瞬间感受到舞台上的角色张力。
DIY脸谱环节更让实践队成员兴致盎然。队员们事先以淮剧角色为蓝图创作了许多角色样式脸谱,在素白脸谱坯上勾勒眉眼轮廓。从起笔时的生涩到落笔时的笃定,一张张承载着创意的脸谱逐渐成型,成为队员们与淮剧艺术对话的独特信物。
基于前期调研与体验灵感,团队更以“传统与现代对话”为核心理念,创新演绎经典IP——将《甄嬛传》中的经典片段改编为淮剧版。在内容创新维度,融入现代元素,通过网络化表达迎合现代审美需求,让淮剧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对话薪火传人,镌刻传承群像 为深入探寻淮剧传承现状,团队采访了多位深耕领域的从业者。团队首先走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省级传承人、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陈澄。陈澄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双料得主,还荣获过“全球华鼎奖中国最佳戏曲女演员”荣誉称号、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奖章。作为淮剧艺术世家的第三代传人,陈澄自幼在戏班中耳濡目染,从艺三十余年来,既坚守《珍珠塔》《祥林嫂》等传统剧目的经典演绎,也主导了《小镇》等现代淮剧的创排,并获中国文华大奖,让淮剧在当代舞台绽放新彩。“淮剧的根在民间,它的唱词要像老百姓聊天一样亲切,却又得有舞台上的韵律美。”陈澄现场示范了传统“自由调”与现代戏中创新唱腔的对比,清亮婉转的嗓音中,既有老辈艺人的韵味传承,又有贴合当代审美的节奏变化。她向队员们展示了自己珍藏的“私房谱”——上面不仅有密密麻麻的唱腔批注,还有不同年代演出时的舞台调度草图。“传承不是把老东西锁进柜子,是要让它在新时代找到新观众。”陈澄的话让队员们对非遗“守正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淮剧非遗传承人、建湖县淮剧团副团长吴宏波将四十载从艺经历娓娓道来,他演示的“拉调”“淮调”等经典唱腔,字正腔圆间尽显传统韵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准剧的魂就藏在日复一日的打磨里”,他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老一辈艺人的坚守。
老艺术家沈佳秀则带来了珍贵的手写唱腔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换气节点与情感处理技巧。“当年我们背着行囊走村串镇演出,就为让更多人听见淮剧的声儿”,她忆起往昔岁月时眼中的光芒,让队员们读懂了传承背后的热爱与执着。
青年传承人夏诗雅的创新探索更让团队看到淮剧的年轻活力。她现场演绎了融合流行旋律的改编片段,《半壶纱》的淮剧唱腔让团队成员们耳目一新。“传统不是守旧,是在根上发新枝”,她的实践为队员们打开了非遗创新的思路。
历时两周跟踪拍摄,团队以镜头为笔,精心制作纪录片《建湖淮剧人》。影片不仅记录了老艺人的技艺展示与青年传人的创新尝试,更捕捉到艺人们台前幕后的艰辛点滴,让淮剧传承故事从舞台延伸至银幕。
共建实践基地,续写传承新篇 实践尾声,“淮韵新声”实践队与建湖县团县委、淮剧小镇联合举办座谈会,分享调研成果与创新构想。座谈会后,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淮剧小镇举行。牌匾揭幕的瞬间,标志着校地合作助力淮剧传承的长效机制正式建立。“年轻人的视角与创意,让淮剧离当代生活更近了”,建湖县团县委副书记申雅青在仪式上表示,期待通过常态化合作,让更多青年参与到淮剧活态传承中。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深入理解了淮剧“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精髓,更以青春智慧为非遗传承献策献力。淮剧的生命力,既藏在代代相传的坚守里,也藏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当传统艺术与年轻视角相遇,当古老唱腔融入时代语境,淮韵流芳的故事正翻开新的篇章。“淮韵新声”实践队将持续关注建湖淮剧发展,通过调查问卷、线上传播、IP创作等方式,让千年淮韵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声,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青春土壤中持续生长。
文/“淮韵新声”实践队
图/“淮韵新声”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