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皖江工学院“绿野融纤”三下乡实践队赴张家港开展为期7天的废旧毛衣再生设计专项实践。在国泰有限公司专业企业支持下,团队聚焦城市废旧毛衣污染难题,提出“材料—产品—空间”三层转化模式,以高强度实验验证再生设计可行性,并建立可量化的环保评估体系。
本次实践突出两方面价值与目标:一是环保价值。通过对废旧针织物进行拆解—再造,减少焚烧/填埋带来的碳排放与二次污染,兼顾声学、保温等使用性能提升,探索小规模工坊的低门槛改造路径。二是技术可行性验证与评估体系搭建。团队以生命周期(LCA)思路设定两项核心指标:每千克再生材料相较传统处理方式减少的碳排放量,以及材料循环利用对微塑料污染的抑制效果。
实践中采用标准化称量与测量方法,并结合工艺卡与设计图纸形成完整台账,为后续量化评估提供依据。
实践进程紧凑高效:Day1,赴专业纺织企业参观学习,掌握毛衣成分鉴别与分拣技术;下午建立简易材料库,收集并编号5类典型废弃毛衣样本。Day2,系统学习拆解工艺,掌握蒸汽松解、手工拆线等3种技术,完成首批500g纤维原料制备。Day3,开展材料实验,围绕热压(160—200℃)与天然粘合方案(淀粉/松香)参数筛选,确定兼顾强度与可回收性的最优组合。Day4,进入产品原型开发,围绕30×30cm标准件形成隔音板、装饰模块等3类基础产品。Day5,开展空间适配设计,选取办公室隔断场景,用SketchUp完成1:10应用模型。Day6,整合成果,制作对比数据表、工艺流程图与展板。Day7,举办成果展示会,现场演示从拆解到热压成型的全流程,收集企业与公众反馈。
在企业现场,团队走进针织设备与规范化车间,观察面料成形与工艺环节;对针织样衣、面料等样本进行称量与尺寸采集;结合工艺说明书与设计图纸,优化标准件接口与拼接方式。最终,项目实现三项突破:一是材料层形成“蒸汽拆解—热压定型”的标准化流程;二是产品层开发可拼接的模块化系统,适配声学与美学双需求;三是空间层完成办公室隔断的场景化应用。基于单人作业模式,团队将处理成本控制在传统方法的约1/3,样品保温性能提升约20%,为微小型工作室提供可复制、可落地的升级改造方案。核心创新在于构建无需专业设备的DIY工作流程,用清晰的工具清单与参数窗口降低门槛。
下一步,实践队将补充碳减排核算的边界条件与敏感性分析,完善微塑料释放抑制的测试方法,推动评估体系标准化,并计划发布开源操作手册,助力废旧毛衣的规模化绿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