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植绿,乡路寻兴
——绿益乡兴实践小组的民勤青春答卷
当腾格里与巴丹吉林的沙粒在风中呼啸,民勤绿洲如一把坚韧的楔子,嵌在两大沙漠之间。这里曾被预言"17年后绿洲将消失",如今却因无数双手的托举,生出62000余亩的绿意——这是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十六年的坚守,也是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奔赴而来的理由。这个夏天,我们带着"以绿色行动助乡村振兴"的初心,在民勤的沙与绿之间,写下属于青春的实践注脚。
沙海寻路:为何是民勤?
民勤的每一粒沙,都藏着生态与生存的博弈。
这里年降水量仅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75毫米,石羊河上游来水锐减曾让地下水位从1-3米跌至40米以上,植被枯死、流沙侵袭成了日常。但绝望处可生希望——志愿者种下的梭梭林里,沙狐、黄羊已然回归;"梭梭农庄电商计划"让5975.8万元农产品走出沙漠,900多人因此增收;"一人一棵树"云平台,让远方的善意能精准抵达每一株幼苗。
绿益乡兴实践小组的成员们,正是带着对这份"沙退绿进"奇迹的追问而来。我们探索"生态产业化"的民勤方案,想探寻沙漠如何长出"金疙瘩",也想探知每一株梭梭的存活下藏着的节水智慧。当我们抵达民勤时,四方墩生态林里的梭梭正抽出新绿,仿佛在说:来,看看这里的故事。


躬身实践:探索中的生态与乡兴
从调研笔记到林间泥土:触摸沙漠的脉搏
实践的第一天,我们踩着晨光走进生态林。在国栋志愿者生态林,91%的成活率背后,是"穴播+滴灌"的节水密码;在四方墩基地,22.94平方公里的林地里,草方格沙障如金色网格锁住流沙。我们跟着护林员记录树木生长数据,听他们讲"一棵梭梭要喝多少水""如何与沙暴抢时间",才懂得"成活率超85%"的数字里,藏着多少晨昏的守护。
下午的电商助农调研更令人触动。在梭梭农庄的直播间,志愿者正推介民勤蜜瓜——这个曾因运输难题烂在地里的水果,如今通过"协会+合作社+电商"模式,成了全国网友追捧的"沙甜"。数年间,电商帮扶计划帮农户增收计以千万元,这账算下来,每棵梭梭都带着甜意。"
沙海问学:与华东师大教授的生态对话
在民勤的沙原上,风卷着细沙掠过梭梭林,也带来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学术对话。当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偶遇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沙漠便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老师脚踩沙土地,手中的手机亮着调研数据界面,与我们分享生态修复的前沿观察;小组同学围站一旁,求问梭梭节水灌溉的技术细节,探讨生态研学如何赋能乡村。从草方格固沙的 “土智慧”,到 “人沙共生” 的学术视角,这场偶遇让民勤的治沙实践,有了理论与实操交融的温度 —— 原来每一株存活的梭梭,都是生态科研的鲜活注脚,也是乡村振兴最质朴的答案。
从课堂到沙地:我们种下的不只是树苗
看似简单的"挖坑-放苗-覆土",在沙漠里却有讲究:坑要挖在背风处,土要压实防沙吹,浇水量得精确到毫升。汗水浸透衣衫时,我们明白了杰出志愿者韩杰荣说的"治沙不是浪漫,是较真"。

从生态基地到未来之约:看见教育的力量
走进"甘肃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变迁:几年前的四方墩还是黄沙漫天,最近却已见林海翻浪。在这里,我们体验了"草方格压沙"课程,用麦草在沙地上扎出方格,仿佛在给沙漠系上"安全带";听老师讲"沙漠生物多样性",才知沙蜥、老鹰的回归,是比任何奖牌都珍贵的生态答卷。
"你们看,这些林带像不像给绿洲织的网?"那网里,有树木的根,有产业的脉,更有一代代人的坚守。



双向奔赴:我们带走的,比沙子更多
实践结束时,每个人的笔记本都记满了故事:护林员大叔"种活一棵树,比养娃还上心"的执着;电商创业者"让沙漠好物走出去"的热忱;小朋友在研学手册上画的"会结果的梭梭"......这些故事拼凑出民勤的真相:这里不是"被沙漠威胁的孤岛",而是"人沙共生的战场与考场"。
绿益乡兴实践小组带回的,不仅是数百余张照片、几万字调研报告,更是一份"长期主义"的承诺——我们将长期致力于搭建校园与民勤的常态化参与渠道,让更多同学能接过治沙的接力棒。真正践行"生态治理从来不是终点,是代代相传的起点。"的理念。
邀请函:以青春之名,赴绿洲之约
民勤的梭梭会记得每双手的温度。
如果你也想触摸沙漠里的绿意,想见证"生态产业化"的民勤样本,不妨关注我们的后续活动:沙漠公益科普计划,或是直接登录"一人一棵树"平台(http://yirenyishu.cn),让你的善意在41.34平方公里的生态林里扎根。

毕竟,绿洲的故事,永远属于每一个愿意弯腰播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