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探陶瓷起源与创新:桂工学子解码柳州神焰陶瓷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05 关注: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蓝玉如

        2025年7月15日,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知行柳城,文脉薪传实践团走进柳城县柳州神焰陶瓷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三下乡”的实践号召。在古陶新瓷的交融中,实践团探寻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在陶瓷企业合影  苏斌摄

溯源:泥土与文明的千年羁绊

        实践团成员围坐于陶艺工坊,听陶瓷匠人讲述陶瓷起源的故事。阴雨天泥土偶然可塑形的特性,开启了华夏民族与陶瓷相伴的漫长历程。从早期陶器的粗朴实用,到后来瓷器的细腻精美,匠人将陶瓷发展的脉络娓娓道来。那些关于陶土选择、窑火控制的古老经验,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陶瓷的发展史,正是先民在与自然对话中不断探索的文明史。

探秘:传统工艺的当代呈现

        成型车间里,实践团成员细致观察陶瓷成型的过程。传统的手捏、盘柱技法,展现着匠人指尖与泥土的默契,每一次按压、每一圈盘绕,都凝聚着对材质的理解;而一旁的现代机器与模具,则以标准化的方式延续着这份造物的初心。传统的灵动与现代的精准相互补充,让实践团成员明白,创新并非否定过去,而是让传统技艺在当代更易传承。


                                                                                                             图为师傅向实践团演示陶瓷手捏成型技艺  苏斌摄

修饰:釉色与雕刻的匠心

         上釉工序中,匠人需根据泥土特性反复调配釉料,凭借几代人积累的经验把控釉料浓度与配比,让釉色在烧制后呈现出温润光泽。雕刻环节,刻刀在坯体上游走,简单的线条逐渐勾勒出复杂的图案,或为当地民俗故事,或为山水景致,赋予陶瓷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实践团成员看着匠人专注的神情,体会到每一件陶瓷作品,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匠人耐心与智慧的结晶。

                                                                                               图为展示龙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成果品  苏斌摄

烧制:龙窑中的火与土之歌

         沿着龙窑前行,实践团了解到完整的烧制工序:从塑形到风干,再到广西匠人特有的800℃高温缩坯工艺,每一步都影响着最终的成品。那形似长龙的柴烧窑,火焰在窑内流动,将泥土煅烧为坚硬的陶瓷。这一过程,既保留了传统的烧制智慧,也融入了现代对温度、时间的精准把控,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火与土碰撞出的神奇力量。

                                                                                                                           图为陶瓷烧制龙窑内部  苏斌摄

洞察:传承中的创新之路

         交流中,实践团得知柳州神焰陶瓷在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机器和模具。这一举措不仅没有丢掉陶瓷的文化内涵,反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让更多人能接触到优质的陶瓷产品,为传统陶瓷产业在当代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图为师傅专注制陶,指尖技艺传承千年匠心  苏斌摄

共话:文化传承的未来之思

        实践团与匠人围绕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交流。实践团成员认为,传承陶瓷文化,既要守护好传统的技艺和精神,也要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创新,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在当代依然能焕发生机。
         此次实践,桂林理工大学“知行柳城,文脉薪传实践团深入了解了柳州神焰陶瓷的历史、工艺与创新实践。实践团成员用实际行动为陶瓷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陶瓷的窑火永远燃烧下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