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3日,"龙声千里 推普兴彭水"大学生实践团的成员们迈着昻然稳健的步履踏上了蚩尤九黎城的青石板路。作为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九黎城的吊脚楼间回荡着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却也让成员们敏锐地捕捉到一丝隐忧——一位苗族绣娘正用夹杂方言的普通话向游客解释图腾纹样,游客脸上浮现的困惑与绣娘急得发红的脸庞,成了非遗传承路上最真实的"语言沟壑"。

转战阿依河时,问题更加具象化。实践团成员专访了苗族山歌非遗传承人赵顺发,详细了解了苗族山歌的历史,传承人用苗语和普通话演唱山歌,实践团成员解读文化内涵,还设置学唱环节,让研学队伍在体验中感受语言融合之美。成员们围绕苗语与普通话的使用情况、传承与发展等问题,与传承人进行了深入探讨,认真听取了传承人对于两种语言的看法和意见。传承人坦言:“我们的歌里藏着祖先的智慧,但说不出去,更传不下去。”苗语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普通话则是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人表示,希望年轻一代可以学好普通话,同时不忘乡音,用双语将苗族山歌传承下去。

普通话不是要取代方言,而是要让非遗“破圈”传播。非遗不仅是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活态力量。让推普真正助力非遗“活”起来!



实践团不仅推广了普通话,更发现了非遗传承的青春解法——当古老苗语遇上标准普通话,便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和声。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正用语言的力量让沉睡的文化记忆苏醒,让苗乡的每一次山歌回响,都能激起更远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