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安德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栎阳村“青穗筑梦·乡土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 曹树璋 13679293060 肖福刚
发布时间:2025-08-26 关注: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安德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栎阳村“青穗筑梦·乡土赋能”乡村振兴暑
安德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栎阳村“青穗筑梦·乡土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 阎良惠农政策 点亮乡村新希望
近日,一支“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乡村,聚焦生态保护、乡村安全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以创新宣传形式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开展全方位调研,切实为乡村发展添助力、解难题。
多形式宣传生态保护政策,筑牢绿色发展思想根基
在助力乡村发展的进程中,生态保护是关乎长远的关键一环。三下乡实践团队深知生态保护政策落地的重要性,丰富多元的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在乡村大地扎根,筑牢绿色发展的思想根基。团队成员深入乡村院落、田间地头,把生态保护政策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能共鸣的“家常话”。
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宣传,让生态保护政策从“文件里的字”,变成村民“心里的理”,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乡村土壤中稳稳扎根,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聚焦产业风险防范,守护村民“钱袋子”
乡村产业是村民增收致富的“基本盘”,然而市场波动、自然风险等“绊脚石”,时刻威胁着产业发展与村民“钱袋子”安全。三下乡团队紧扣阎良惠农政策“工具箱”,以耕地补贴、农机支持、农业保险为抓手,深耕产业风险防范,化身村民财富守护的“主力军”。
针对种植养殖核心产业,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把政策讲解融入生产场景。围绕耕地补贴,向村民强调“保耕地、提地力”的长远价值——通过“种地领补贴、撂荒受约束”机制,既守护粮食生产根基,又为产业发展筑牢土地保障;解读农机支持时,结合“自主购机、定额补贴”政策,引导村民合理升级农机装备,用机械化降低生产风险、提升效率,还提醒村民关注老旧农机报废补贴,让“旧装备”换成“新助力”。
面对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风险,团队重点普及农业保险“防护网”:讲解小麦、玉米政策性农险时,突出“政府全额担保费”的兜底作用,让村民明白“天灾无情,政策有依”;推广樱桃保险、设施大棚保险等特色险种,用“给特色农业上‘安全锁’”的形象说法,帮村民算清“花小钱、避大险”的经济账。
通过把政策红利转化为风险“防护力”,团队助力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稳根基、避风险,让辛苦打拼的“钱袋子”更安全,为乡村产业持续兴旺注入“政策动能”,真正实现以惠农政策筑牢产业“防护墙”,守护村民致富路。
全方位开展村情调研,汇聚乡村发展民意
除政策宣传外,实践团队秉持求真务实态度,开展多维度村情调研。
生态调研维度,成员们穿梭于山林溪谷、农田果园,记录野生鸟类的栖息轨迹,辨认巢穴位置、观察觅食习惯;蹲守农田角落,辨别珍稀植物的分布区域,细数植株数量、记录生长环境。用相机定格生态瞬间,以笔记本留存土壤质地、水源质量等本底数据。梳理出“划定生态保护区、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建设垃圾集中处理点”等可落地的保护方案。
产业调研方面,团队主动对接种植户、养殖户与乡村企业。收集经营者对“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引入农业保险、组织技术培训”等政策扶持、技术赋能的期待,为乡村产业破局寻路。
此外,团队还走进村史馆,聆听讲解员讲述栎阳村历史。成员们在珍贵史料、老照片里,洞察村落发展脉络。将历史传承与当下调研结合,理解村民对“保留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活化乡村记忆”的诉求,让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规划,更贴合村落文化根脉。
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村情,用调研汇聚民意,为后续乡村发展规划,攒足接地气、有温度的“素包”,让乡村振兴蓝图,能精准对接村民所需、所盼、所归。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