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跨越教育场域,寻访卓越教师育人微光

发布时间:2025-08-22 关注:

来源:山西师范大学 卓越教师寻访 刘培霖

近日,山西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寻访实践团队于忻州市岢岚县第三中学开展实践活动,旨在挖掘卓越教师育人经验,为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此次实践旨在挖掘思政教师育人经验,为思政教育创新与青年思想引领提供借鉴,实践队借暑期教师工作较为轻松,时间较为充足,便于深度交流的契机,开启对思政育人密码的探寻。

李敬英  1981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身的雁北师范学院,于2023年获取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现任职于岢岚县第三中学,教授道德与政治学科。

李敬英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带学生领略政治这门略显枯燥的课程中的乐趣,我们有幸走入李老师的家中,聆听她关于教育的独到见解。

在许多学生的印象里,政治课或许意味着枯燥的理论、抽象的概念和需要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然而,对于李老师的学生们来说,李老师的政治课,却是一扇通往真实世界、洞察社会百态的奇妙窗口。作为一名女性政治老师,李老师用她独特的视角、渊博的知识和女性特有的共情能力,与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建立了一种超越传统师生界限的、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在讲台上,李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思想引路人”。她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课本上那些看似遥远的经济规律、哲学原理和政治制度,与鲜活的社会热点、国际时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她会用“双十一”购物节来讲解“价值规律”,用一部热门电影来探讨“文化自信”,用一场国际争端来剖析“国家利益”。她的课堂,充满了思辨的火花。她鼓励学生提问,甚至欢迎“抬杠”,她常说:“政治不是让你背诵标准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她的引导下,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成了学生们茶余饭后热烈讨论的话题。在“师”的角色上,她是严谨的、深刻的,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塑造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们精神成长路上的共同导师。

然而,走下讲台,李老师又瞬间化身为一位亲切的“知心大姐姐”。她的办公桌旁,总是围满了学生。他们讨论的,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的是青春期的烦恼、对未来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困惑。李老师总能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耐心,静静地倾听,然后给出温暖而富有智慧的建议。她不会居高临下地训诫,而是像朋友一样,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用平等的视角与学生共情。她记得班里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梦想,会为那个热爱辩论的同学推荐最新的时评文章,也会悄悄鼓励那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在课堂上勇敢发言。

她与学生们的“友”,还体现在一种“双向奔赴”的信任上。学校组织社会实践,她会像大朋友一样,和学生们一起挤公交车、一起做调研、一起在烈日下汗流浃背。班级篮球赛,她会带着全班女生组成最响亮的啦啦队,为场上拼搏的男生们呐喊助威。学生们也愿意将自己的小秘密与她分享,会在她生日时,全班偷偷准备惊喜,用政治课上学到的“矛盾普遍性”原理,搞笑地祝福她“烦恼少一点,快乐多一点”。这种轻松而真诚的互动,让整个班级充满了爱与活力。

李老师深知,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她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位现代独立女性的形象——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生活温度;既能理性分析家国天下,又能感性关怀个体成长。她让学生们明白,政治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习政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努力成为这个时代中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毕业多年后,当年的学生们或许已经记不清“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具体有几条,但他们永远记得李老师教会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记得她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理性与乐观,记得她倾听时的温柔眼神。李老师成功地将一门可能严肃的学科,变成了学生们心中最温暖的课堂;她将“师”的权威与“友”的亲切完美融合,最终,将“亦师亦友”这四个字,镌刻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青春记忆里,成为他们观察世界、拥抱生活时,最初也最坚定的力量。
                                       撰稿人:化学2402 班 郭子含

采访感悟:
这次采访,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次工作任务,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灵魂洗礼。在见到李老师之前,我以为“优秀”的定义是严谨的学术、斐然的成绩。但采访结束后我才明白,真正的优秀,源于一颗滚烫的、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毫无保留的赤诚之心。她谈及学生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回忆起教育生涯中那些微小却温暖的瞬间时,嘴角不自觉的上扬,都让我深深动容。她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生命热情,点亮一盏盏年轻的心灯。我仿佛看到,教育的本质,原来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次经历,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充满敬意的理解。
      ——化学2301班 郝洁
与李老师的对话,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课堂的刻板印象。她就像一位高明的“导演”,将枯燥的知识点设计成一场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在采访中,我被她那种对教学的极致钻研和大胆创新所震撼。无论是将前沿科技融入课堂,还是设计出能激发每个学生潜能的互动项目,都体现了她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智慧。她让我明白,优秀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储备库,更是思想的引路人。她教给学生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提问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次采访,让我看到了教育在新时代应有的模样——充满活力、与时俱进,并且永远指向未来。
——材化2301班 温如飞
采访李老师的过程,是一次回归质朴、感受力量的旅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她只是平静地讲述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日常:清晨的早读、深夜的备课、对学生的耐心开导、与家长的细致沟通……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平凡”,汇聚成了最不凡的力量。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坚守”二字的千钧之重。她就像一位执着的匠人,用时光和心血,精心雕琢着每一块“璞玉”。当听到毕业多年的学生依然会寄来感谢信,或是在人生关键时刻向他/她寻求建议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位老师的影响,足以跨越时空,成为学生生命里最温暖、最坚实的后盾。这份润物无声的伟大,让我肃然起敬。
——化学2402班 刘培霖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