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民族工作的战略部署,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6月29日至7月3日,内江师范学院“青马星火·青春领航”理论普及宣讲团(以下简称“宣讲团”)奔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以“红色基因传承+民族团结实践”双线并行,足迹遍布校园课堂、古老羌寨、文化场馆与历史地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创新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星火播撒在羌乡沃土,用青春行动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扎根羌乡沃土,共绘团结新画卷
6月29日,宣讲团深入茂县羌文化广场、傩文化广场及社区村落。青年学子们将“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通过面对面理论微宣讲、入户走访调研、主题微视频拍摄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巧妙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羌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相融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族群众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求。
(图为团队成员在羌文化广场对茂县当地群众做调研) 团队随后在傩文化广场完成“青马微宣讲”拍摄,以羌族特色建筑为背景,传递青年一代“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坚定信念。宣讲团还了解到,当地中小学校通过主题班会、民族文化墙、互动展览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调研数据印证了茂县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经济协作、邻里互助互嵌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画卷在这里生动铺展。
红色基因植心田,薪火相传砺少年
7月1日,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宣讲团在茂县七一民族中学和八一中学,精心开展《石榴籽心向党:民族少年与百年荣光》主题宣讲课。课堂上,珍贵的历史影像、饱含故事的实物史料、深情的情景讲述,立体还原了红军长征途经茂县时与羌族群众“军民鱼水情”的感人场景,深刻诠释“石榴籽”精神的历史渊源。从“昔日崎岖山路”到“今日网络通衢”,宣讲团以茂县翻天覆地的巨变切入,结合当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生动诠释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宣讲尾声,成员们向全场学子发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青春倡议,号召大家以勤学求知、砥砺奋进的实际行动,传承红色血脉,争做促进民族团结、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小红石榴籽”。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达心声:“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小学开展主题宣讲活动)
同日下午,宣讲团步履不停,走进茂县凤仪小学。一场题为《半截皮带映初心,红领巾下话信仰》的宣讲课再次打动人心。宣讲员动情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在极端困苦中,面对半截维系生命的皮带所展现的坚定信仰,以及军民之间感人至深的鱼水情谊。活动现场,少先队员们佩戴红领巾,认真聆听宣讲。凤仪小学教师表示:“这样的宣讲有故事、有深度、有情感,真正把信仰的种子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博物观史强信念,党课铸魂育新人
7月2日,宣讲团来到中国羌族博物馆,开启一场“沉浸式”学习之旅。在讲解员引导下,团队系统参观羌族历史文物、红色革命展区及非遗文化展厅,通过一件件陶器、服饰与文献资料,感悟羌族与中华文明的血脉联系。
随后,茂县党校资深教师以“从羌族史诗看民族复兴”为题讲授专题党课,结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对茂县的抢险救灾行动,阐述“各民族团结奋斗”对革命胜利的关键作用。党课结束后,团队成员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民族团结”展开讨论,学生骨干们感触尤深:“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活教材’,我们要把历史感悟转化为行动,自觉做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和‘连心桥’。”

(图为团队成员在中国羌族博物馆听茂县党校老师授课)
青马挺膺担使命,星火燎原启新程
此次茂县之行,对内江师范学院青马学子而言,既是一次追寻红色足迹、淬炼理想信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浸润心灵、深化“五个认同”的民族团结教育大课。从凤仪小学聆听“半截皮带”故事的震撼,到古羌城与碉楼守护者的对话;从博物馆党课的思想洗礼,到碉楼群落的躬身调研——宣讲团的每一步脚印,都印刻着信仰的力量,每一次宣讲,都传递着团结的希望。宣讲团成员们深感责任在肩,他们表示:“这是一次思想的淬炼,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将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把在茂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化作前行动力,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中挺膺担当、奋发有为,让青春的光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澎湃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在凤仪小学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