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团队走进花井村,采访了回族青年祁金阁与前村主任祁国成,聆听他们讲述村落里回汉交融的故事,以及大运河滋养下的家园变迁。
从“围井而居”到“共筑家园”
花井村的名字,藏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说。“老一辈人讲,当年回民迁徙至此,因一口能治瘟疫的水井聚居下来,”祁国成回忆道,“井沿的栏杆上刻着细密的纹路,那是世代族人饮水思源的印记。”如今,虽然家家户户早已用上自来水,但“围井而居”的经历,仍是回汉两族共同的回忆。
祁金阁自小在花井村长大,他记得童年时,回族邻居们多聚居在村东头,汉族乡亲则在村西劳作,“但走几步路就能串到汉族大伯家吃槐花饼,他们也常来我家尝油香”。这种邻里往来,打破了聚居的边界。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外嫁通婚,曾经的“分区而居”渐渐模糊。“现在走在村里,回族的青砖房旁可能就是汉族的小洋楼。”祁金阁笑着说。
大运河的水,是这份融合的“催化剂”。“运河水灌溉着两岸的田地,回族村民种的水稻和汉族乡亲栽的果树,都靠这水滋养。”祁国成道。过去,回族擅长种植水稻,汉族精通果树栽培,如今两族村民常凑在一起交流农技,“回族老乡教汉族选种育秧,汉族大哥帮回族修剪果枝,运河边的田埂上,总能听见混搭着方言的笑声”。

花井村的“红石榴家园”更是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村里的活动中心,常常能看到回汉群众围坐在一起聊天、读书。祁金阁感慨:“每次放假回家,都能感受到村里的变化,这种融合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像大运河的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浸润着每个人的生活。”
在差异中寻共鸣,在尊重中筑同心
“民族融合不是丢掉自己的根,而是在尊重中寻求共存。”祁金阁的话,道出了许多花井村人的心声。作为回族青年,他深知传承民族习俗的重要性,也理解融入现代生活的必要性。
在饮食方面,这种平衡体现得尤为明显。祁金阁说,“家里老一辈坚守着回族的饮食禁忌,而他在外面求学时,难免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通过和家人沟通,我学会了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灵活应对,比如在外就餐时会主动说明自己的饮食习惯,汉族同学和老师都很理解。”

祁国成也提到,过去村里回汉群众在生活习惯上偶有摩擦,但随着相互了解加深,大家学会了包容。而这种包容还体现在花井村的发展中。村里引进的企业、建设的项目,始终兼顾回汉群众的需求。祁国成举例,村里的富民示范基地、采摘园等项目,优先吸纳回族和汉族群众就业,“无论是回族还是汉族,只要肯干,都能在家门口挣钱,这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
水润两岸,情连各族
大运河不仅滋养着花井村的土地,更滋润着村民的生活。“过去靠井水灌溉,现在运河水两天就能流到田里,水稻、桃树喝足了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祁国成介绍。因运河的灌溉优势,村里响应号召打造了“万亩桃林”,回汉村民共同参与种植、采摘。
运河带来的便利,还体现在产业发展中。村里的民族富民基地里,回汉两族人民并排坐在缝纫机前加工服饰,每月工资按时发放;村头的蓝莓园里,回族青年驾驶着收割机,汉族老农在一旁指导操作。这些都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回汉两族的交流融合。

对于村庄的未来,祁金阁有着医学生的细致思考:“希望村里的卫生室能再完善些,添些设备,让老人看病更方便。”而祁国成则盼着运河文化能融入产业,让回汉的孩子们都知道,这河水里不仅有鱼虾,还有我们祖辈的故事。
民族团结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进生活中的默契,是刻在运河边的约定。愿这方水土永远滋养着各美其美的从容,见证着美美与共的盛景,让红石榴的种子在运河两岸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