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在新疆英吉沙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里,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奇妙“化学反应”正在发生。环塔里木区域植物染色数据团队以传统中药材黄连为天然染料,成功解锁植物染工艺,为非遗传承注入全新活力,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走进工作室,黄连染料特有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团队成员将黄连根茎切碎后熬煮,原本清澈的水体逐渐晕染成柔和的鹅黄色,升腾的蒸汽中飘散着天然草木的清香。经过科学配比的浸染与固色处理,纯白棉布披上了独特的黄连色“外衣”,其纹理与色彩浑然天成,每一块布料都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艺术品。
图中为黄连印章所印制图案
这一创新实践,让黄连这味传统中药材突破了药用价值的局限,化身环保天然染料,为植物染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团队的这一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赋予其现代价值的大胆尝试。
工作室中,木质模戳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由梨木雕刻而成的工具,承载着深厚的维吾尔族文化符号:象征多子多福与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寓意坚韧顽强的巴旦木花纹,每一个图案都蕴含着民族的美好愿景与文化内涵。
图中为印花样式
据传承人介绍,模戳印花曾广泛应用于墙围、窗帘等生活用品。如今,在团队的努力下,这一千年技艺与黄连染色相结合,碰撞出全新的火花。以黄连染色布料为基底,通过模戳印花工艺,衍生出服饰、手包等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时尚文创单品,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消费者的目光。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过程
图为团队成员制作印花作品
“植物染不仅是色彩的传承,更是生态智慧的延续。”项目负责人这样强调。与传统工业染色相比,黄连染料无毒无害,染色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还可回归自然,实现“从土地来到土地去”的循环模式。这种绿色环保的染色方式,完美呼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展现了当代非遗创新的核心价值。
图为团队探索新理念印花方法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挖掘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植物资源,像甘草、蓝草等都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通过不断拓展天然染料的应用场景,结合数字化技术详细记录工艺流程,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让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技艺的魅力。
图为团队实践成员与工作室人员合影
一株黄连,串联起千年文明;一次创新,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环塔里木植物染色团队的实践有力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深度碰撞,不仅能激活非遗的生命力,更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摄影|马伊航
图文|王涵 雷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