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彝乡推普实践团 语润彝乡红韵里 推普赋能振兴路
时间:2025-07-12 关注:
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彝乡”推普实践团:
语润彝乡红韵里,推普赋能振兴路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山水间,红色基因与语言使命交织。2025年7月3日至5日,西昌学院“语润彝乡”推普实践团奔赴这片热土,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舟楫,以红色文化传承为风帆,穿梭于红军洞、海军长征纪念馆、乡村社区间,开展“语润彝乡·红韵传薪”推普实践,让普通话成为串联红色记忆与乡村振兴的纽带。
7月3日,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推普团队便抵达越西县红军洞。洞口的风声,似在诉说往昔烽火岁月。团队成员们怀揣敬意,开启红色文化问卷调研,用普通话与守护遗址的老人交流:“爷爷,您能讲讲当年红军在这里的故事吗?” 老人操着带着彝语口音的普通话,缓缓讲述红军与彝民鱼水情深的过往,成员们认真记录,让红色记忆在语言对话中鲜活起来。
从红军洞出来,团队直奔越西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历史物件,无声见证着长征的伟大征程。成员们化身“红色宣讲员”,用标准普通话为参观群众讲解:“这枚锈迹斑斑的徽章,是红军战士参与长征的珍贵见证……” 将长征精神与普通话推广融合,让参观者在聆听红色故事中,感受规范语言的力量。
当日午后,团队走进陶家营村。在农家院坝,一场“唠家常式”推普热烈开展。成员们围坐村民身边,用通俗故事讲解普通话规范,“咱们说‘红军帮助彝家’,‘帮’字发音要饱满哟” ,还把红色故事融入教学,“像‘彝海结盟’的‘盟’,这样读更准确……” 孩子们则在绘本共读里,跟着成员诵读红色童谣,让普通话与红色文化,在童真的声音中萌芽。
7月4日,城北感恩社区的文化广场,成为推普与红色传承的主阵地。团队早早布置好“推普+红色宣讲”舞台,成员们用洪亮的普通话讲述红军洞、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革命故事。讲到动情处,配合红歌传唱,“红军不怕远征难……” 激昂旋律回荡广场,不少彝族小朋友跟着哼唱,手势舞教学更是让大家热情高涨,红色精神借由普通话,“声”入人心。
广场一侧,普通话技能挑战与红色知识问答同步开展。“‘强渡大渡河’的‘渡’字怎么读?”“‘彝海结盟’发生在哪一年?” 村民们踊跃参与,用普通话答题。在“给红军故事配音”环节,彝族青年阿木用刚学的标准普通话,为红军与彝民握手的画面配音,“我们是一家人!” 真挚话语,赢得阵阵掌声,让红色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语言表达。
文化广场上,团队还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开展实用普通话教学。围绕“红色旅游讲解”场景,教大家用普通话介绍越西红色地标,“欢迎来到越西县海军长征纪念馆,这里记录着……” 为有电商创业意愿的青年,定制红色文创推广话术,助力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普通话既服务生活,又赋能产业。
7月5日,嘎古村的清晨,弥漫着花椒的清香。推普团队深入这里,延续“语言+文化”双轨模式。入户调研时,聚焦农产品电商与红色故事传播场景,为村民定制普通话话术。“咱们卖花椒,要讲清楚‘这是红军走过的土地产出的生态花椒’,用普通话这样说更有吸引力……” 成员们耐心指导,让村民明白规范语言对打开市场、讲好红色村史的价值。
结合嘎古村红色遗址,团队编排的红色主题小节目精彩上演。方言与普通话双语演绎的《红军路过咱家乡》,重现当年红军借宿、帮村民劳作的场景。村民们或说或唱,用两种语言传递红色温情,让红色故事“活”在当下。现场的红色知识游戏,以普通话问答形式开展,“红军在越西留下过哪些故事?” 团队成员用朴实的普通话分享,孩子们在旁认真倾听,红色基因在语言交流中代际传递。
下午返程前,团队整合三天调研成果,梳理出越西县红色文化传播与普通话推广的痛点、需求,着手定制“推普+红色文化”长效方案。计划打造“红色推普驿站”,培养本土红色讲解员与推普员,让红色故事讲得更响,让普通话用得更顺,持续为乡村文化振兴与语言共融注入青春力量。
三天的实践,团队走过红色地标,深入社区乡村,让普通话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让红色文化成为推普工作的精神引擎。成员们深知,每一句规范的普通话,都是在为彝乡接通外界的信息渠道;每一段红色故事的讲述,都是在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未来,西昌学院推普团队将继续以语为桥、以红为魂,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红色文化,在彝乡大地共同滋养出乡村振兴的繁茂枝叶,让青春在语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文/柴灵秀 图/柴灵秀 文金秀 )
作者:柴灵秀 来源:西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语润彝乡推普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