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邀请阴阳双合拳第六代传人、安徽省非遗项目负责人韩荣春老先生,于石板冲乡初级中学开展非遗技艺教学活动与“非遗进校园”分享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图为韩荣春先生上课场景。张欣悦 供图
在教学课堂上,韩老师从最基本的站姿、手型开始示范,一招一式,耐心细致。他一边讲解动作要领,一边亲自纠正学生们的姿势。学生们全神贯注,紧紧盯着韩老师的每一个动作,认真模仿。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依托三下乡平台引入非遗项目,正是响应国家“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号召的实践,以青年之力延续文化根脉。

图为韩荣春先生授课场景。张欣悦 供图
课后,韩荣春在会议室开展了一堂分享会。他介绍了阴阳双合泉的拳理根基,详解拳名中蕴含的辩证思维,现场演示特色招式,将武术教学与中医养生理念结合,展现传统武术对身心健康的价值。此外,韩荣春还将亲自编写的《阴阳双合拳》专著赠送给团队成员,致力于将阴阳双合拳发扬光大,让这门曾在家族内部秘传的拳法被更多人熟知,走向大众视野。
分享会上,学生们围着韩老先生学练招式,形成传统武术传承的生动画面。合肥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爱萍指出,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它绝非简单的传统文化展示,而是一场深度践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创新,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更搭建起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韩老先生将拳理哲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理念结合,通过趣味互动让非遗走向大众。

图为韩荣春先生分享拳法场景。张欣悦 供图
此次活动以三下乡为契机,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对话平台。文传学子表示,传媒技术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此次活动既锻炼学生专业能力,也是文化传承的使命。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将持续深化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让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书写传承非遗、弘扬文化的时代答卷,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通讯员 叶子轩、张欣悦、祝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