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点沙成砼"实践团队在东营市广饶县完成了为期3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功开发出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将黄河淤积泥沙转化为高性能生态建材,并在实际水利工程中完成示范应用。
01响应国家战略,深入工程一线精准识别需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治理难点,特别是下游河床抬高、土地沙化、水库淤积等问题突出。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点沙成砼”实践团队立足于这一国家需求,聚焦黄河东营段泥沙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团队由2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组成,涵盖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工程等多个专业,形成多学科交叉协作模式,并邀请张洪智教授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7月下旬,团队赴东营开展实地调研。在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东营分中心的支持下,团队深入考察了引黄济青工程关键节点——王道泵站,重点考察了泵站主体结构及其附属水工建筑物的结构状况。团队随后对输水干渠段进行了详细勘查,系统记录各类病害形态,包括裂缝、混凝土剥落、侵蚀坑及冻融损伤等,为后续材料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在黄河入海口区域及附近沉砂池,团队评估了现有防汛工程状况,明确了新型防汛材料的工程需求点,并系统采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原始黄河泥沙样本。
02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双突破 返回学校后,团队立即投入实验室研发工作。在张洪智教授指导下,团队成员对泥沙样本进行预处理和特性测试。基于前期预研成果,团队围绕黄河泥沙ECC产品目标,设计了多组试验方案,测试了不同胶凝材料体系、不同黄河泥沙掺量的配比方案。
经测试,黄河泥沙ECC极限拉伸应变超过5%,性能指标均优于传统材料,解决了普通混凝土脆性大、易开裂的行业痛点。
8月中旬,在取得调水中心正式许可后,团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选定引黄济青工程输水干渠一段存在混凝土冲刷和冻融损坏的堤岸作为试验段,团队成员亲自参与施工全过程。采用现场搅拌、人工抹面进行浇筑密实,并覆盖薄膜保湿养护。整个过程严控水灰比及施工工艺。全程摄影摄像记录施工关键环节,并且队员进行现场取样,制作同条件养护试块。
03获得高度认可,持续推动产业化发展 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东营分中心对团队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项技术为解决“反复修、反复破”的工程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展现了高校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的巨大潜力。
本次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问题诊断-材料研发-施工应用"技术方案,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绿色可持续的特点。团队完成了实践报告、技术创新和实体示范工程,真正实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念。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加深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解。团队将继续跟踪试验段的长期性能,积累数据以优化配方,推动此项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
让“点沙成砼”的科技梦想照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壮丽未来,这正是山大学子以实干笃行对时代召唤做出的最好回应。
联系人:冯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