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前往南京根雕非遗传承进行新探索:以技艺为纽带串联民族文化共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07 关注: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2025年8月10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探寻非遗魅力,传承匠心之美”根雕非遗技艺实地交流活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深入馆内,在探寻根雕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同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民族故事普及等活动,以非遗为纽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围绕南京根雕艺术传承与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展开系统性实践。
 
活动伊始,根雕非遗传承人万桂明老师引领参与者参观其博物馆内工作室。万老师介绍,根雕艺术“七分天然,三分人工”的核心理念,与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高度契合。志愿队成员结合这一共同点,现场向参观群众普及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中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习俗、藏族木雕艺术中自然元素的运用等民族文化知识,让根雕技艺与民族文化形成联动解读。
 
作品展示环节,万老师重点解析《百鸟朝凤》等作品的创作逻辑,志愿队则借此契机设置“民族非遗小课堂”,通过展板、手册等形式,介绍苗族银饰锻造、彝族漆器制作等少数民族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对比不同民族手工艺中“因材施艺”的共通智慧,让公众在了解根雕的同时,拓宽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认知。
 
访谈互动中,万老师分享的根雕家族传承故事,引发志愿队成员对少数民族技艺传承模式的探讨。队员们现场讲述了侗族大歌“口传心授”、维吾尔族木卡姆家族传承等案例,与根雕传承理念形成对照交流。针对根雕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实践,志愿队提出可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经验,如将傣族孔雀元素、壮族铜鼓纹样融入根雕创作,进一步丰富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
 
谈及传播推广,万老师提出的新媒体宣传建议,与志愿队的实践计划相呼应。志愿队现场梳理了此次活动中收集的根雕技艺素材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料,既展示根雕制作过程,也穿插介绍各民族手工艺故事、传统节日渊源,如通过根雕中“松鹤延年”题材延伸讲解朝鲜族“老人节”的敬老文化,以根雕“花鸟”主题关联彝族“插花节”的民俗内涵。
 
此次活动通过“根雕非遗探秘+民族文化普及”的融合模式,既为根雕技艺传承积累了传播素材,也让少数民族文化借助非遗载体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参与者在了解根雕工艺的同时,系统学习了多民族的文化故事、节日习俗与手工艺知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理解。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石榴志愿队此次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起“传统非遗+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播桥梁。一方面,以根雕这一群众熟知的非遗项目为切入点,降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门槛;另一方面,通过民族故事、节日习俗、手工艺知识的同步普及,为根雕技艺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未来,志愿队将依托此次活动成果,积极开展相关专业“民族元素根雕设计”创作活动,组织“非遗进社区”宣讲时同步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活动,如教群众制作融合民族纹样的简易根雕挂件、讲解民族节日的庆祝方式,真正实现以非遗为纽带,推动传统技艺与少数民族文化协同发展。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