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实践日记

发布时间:2025-08-29 关注:

来源:徐一晗 助力黔行支教服务队 山东大学

晨雾还没散尽时,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的铁门已被晨光镀上一层暖金色。作为山东大学助力黔行支教队的一员,今天的空气里除了山间清润的草木气,还飘着几分期待与忐忑 —— 我们要在这里接待前来报名的家长,正式开启这场跨越千里的教育之约。​
起初,我对这里的一切还感到十分的陌生。但是在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张老师的介绍下,我打开了理解这片土地的大门。在讲解金银山社区时,她的指尖划过墙上的社区地图,指出的金山、银山社区在晨光里微微发亮:“这两千多户人家,都是从石缝里挪出来的。” 搬迁群众带来的不仅是各异的乡音,还有对新生活的憧憬。而活动中心那面贴满孩子们画作的墙,台盟中央捐赠的图书在书架上码成整齐的方阵,音乐教室的钢琴盖半开着,露出象牙白的琴键 —— 这里早就是孩子们放学后最想去的地方。张老师摩挲着墙角 “同心家园” 的铜牌,说:“你们来,就是给这些娃娃的夏天添把柴。”
 
 
 
​ 招生点设在活动中心的大厅,我刚坐在前时,最先来的是位穿着环卫工服带着孩子的老人。她操着浓重的方言问:“老师,我家孙孙能来不?” 我愣了愣,只听清末尾的 “来不”,旁边的队友赶紧笑着翻译:“爷爷问孙子能不能报名。” 正登记时,又有位家长指着报名表上的 “艺术课” 问东问西,我努力捕捉着话语里的关键词,却把 “画画” 听成了 “花瓜”,手忙脚乱地翻课程表时,旁边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咯咯笑起来,用普通话慢悠悠地说:“是教画画啦,老师。”​
 
后来家长渐渐多起来,有抱着婴儿来的母亲,有拄着拐杖的奶奶。我们分工登记信息,讲解课程时,总有人主动当起 “翻译”。穿碎花裙的阿婆教我把 “吃饭” 说成 “qi 饭”,卖水果路过的大叔教我用方言说 “谢谢”,那调子像唱歌一样。傍晚整理报名表时,我发现笔记本上多了几行歪歪扭扭的注音:“玩 = ua(第二声)”“好看 = 好 kan(第四声)”,都是孩子们趁我不注意写下的。​
暮色漫进大厅时,报名表已经写满了一整页。墙上的时钟指向六点,最后一位家长离开时,回头朝我们挥挥手:“谢谢你们撒。” 晚风穿过走廊,吹动墙上孩子们的画作,我望着窗外渐暗的山影,突然懂了张老师说的 “添把柴” 是什么意思。这些带着泥土气的方言,这些被阳光晒得发烫的笑容,早把我们和这片土地焐在了一起。​
原来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当我们努力听懂他们的话时,他们也在悄悄把我们拉进他们的世界。下周一,当这些孩子背着书包跑进活动中心时,或许我会先用刚学会的方言说一句:“来咯,上课咯。” 这方水土的温度,正顺着每一句笨拙的对话,慢慢融进我们的骨血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