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探金城文脉”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15日奔赴甘肃兰州,开展了为期10天的深度实践学习活动。该实践队聚焦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深入的问卷调查、面对面的非遗传承人访谈以及沉浸式的文化场馆学习,系统梳理“金城”兰州市非遗保护现状,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传承路径,以实际行动为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贡献高校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精准调研,把脉非遗保护现状,服务科学决策。实践队深入兰州多个代表性社区、公园及文化广场,面向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精心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本次调研紧扣“金城”非遗文化主题,重点聚焦民众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河水车制作技艺等的认知程度、参与意愿及传承发展建议。调研数据清晰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知晓黄河水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但深度参与过相关文化活动的比例仅为23%,反映出非遗活化利用与公众参与度提升的迫切需求。基于详实的数据分析,实践队迅速形成《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调研报告》,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推动非遗系统性进校园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打造非遗主题文旅融合线路”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为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优化非遗保护策略、提升工作效能提供了宝贵的“青年视角”和决策参考。
图为探金城文脉实践队员在向兰州市民进行调研 张心语 供图
深度探访,沉浸文明长河,感悟金城底蕴。以深化对黄河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为核心目标,实践队系统探访了兰州核心文化地标。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队员们重点探访了其核心瑰宝——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深入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精密结构智慧与深厚农耕文明根基。深刻体悟兰州地区活态传承的民生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在甘肃省博物馆,队员们通过“甘肃彩陶”、“丝绸之路文明”等重量级展览,深刻理解了黄河上游文明与丝路文化交流互鉴的壮阔历史,增强了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者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兰州水车博览园内,巍峨的古老水车与现代互动展项相得益彰,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水车之都”蕴含的古老农耕智慧与生态理念,感悟黄河水车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符号的独特魅力。敦煌艺术馆利用前沿数字技术对莫高窟壁画的复原展示,让队员们跨越时空,直观感受到中华艺术的辉煌灿烂,加深了对文物保护与科技赋能重要性的认识。读者大厦以《读者》发展史为脉络,生动诠释了优秀文化产品在滋养心灵、传播文明中的巨大力量。兰州市博物馆丰富的本土文物藏品,系统勾勒出金城兰州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多元文化交融特色。
图为探金城文脉实践队员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 张心语 供图
匠心对话,传承文化基因,激活创新动能。实践的核心环节是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对话。7月20日,实践队师生怀着敬意专程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水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祖宏先生。段祖宏先生不仅现场展示了精湛的水车模型制作工艺,更深情讲述了其家族四代人跨越百年,矢志不渝守护黄河水车技艺的感人历程。“水车是兰州的魂,是黄河赐予我们的智慧结晶。每一根木料的选择,每一道榫卯的契合,都凝聚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智慧。”段祖宏先生质朴而深情的话语,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非遗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卓越智慧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认识到保护传承非遗对于守护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队员们不仅认真聆听,更积极投入实践,在段老师指导下参与了水车构件的实地测绘工作,亲手触摸、测量、记录,真切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绝伦与匠心独运。基于对传承使命的共同认知,实践队与段祖宏老师现场达成了合作意向:未来将充分发挥明德青年优势,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记录和传播水车技艺,并共同探索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黄河水车主题文创产品,以创新方式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增强其生命力。
图为探金城文脉实践队员在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 吴汶羲 供图
青春践行,成果丰硕,未来可期。为期十天的“探金城文脉”实践活动,是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投身文化传承第一线的生动写照。队员们以青年特有的敏锐视角和创新思维,深入解码黄河文化基因,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这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也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实践。
未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探金城文脉”实践队将持续推动本次调研与实践成果的深化与转化,将此次活动的经验模式进行推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黄河文化的弘扬创新,持续贡献更多富有活力与创意的“青春方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图为探金城文脉实践队员在水车博览园合影 吴汶羲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