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长安大学赴井冈山开展“红迹寻踪·精神赓续”社会实践

时间:2025-07-23 关注:
 探访红色记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烈士陵园(井冈山,2025年7月17日)
 

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青年理想信念,17日,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6人在上午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红迹寻踪·精神赓续”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与烈士陵园,在三小时的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厚重,汲取精神力量。
 
9点许,实践队抵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馆以“井冈山精神”为核心,系统陈列着1927年至1930年的珍贵史料。在展厅的指引下,队员们沿“根据地创建”“红军斗争”等展区前行,目光被一件件实物牢牢吸引。
 
“朱毛会师”场景复原区前,泛黄的军旗与简陋的会议桌勾勒出1928年那场历史性会面。“正是这次会师,让革命力量形成合力,为根据地发展奠定基础。”解释栏中的话让队员们驻足沉思,仿佛目睹先辈们在油灯下擘画蓝图的模样。展柜中一双补丁摞补丁的草鞋格外醒目,这是红军战士在反“会剿”中穿过的,鞋底磨穿、鞋面反复缝补。“当年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在严寒中与敌人殊死搏斗。”队员们感慨道:“如今的舒适生活,更显先辈不易。”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手稿到竹片识字课本,从送粮扁担到“红军田”模型,两个小时里,每件展品都如钥匙般打开历史闸门,让“实事求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具象可感。
  
随后,实践队转赴井冈山烈士陵园。109级台阶象征着井冈山斗争的109个艰难日夜,队员们步履沉重,仿佛在丈量先辈的崎岖征程。
 
陵园顶端,“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身形似红旗,寓意革命精神不朽。纪念碑前,祭奠仪式庄重举行。全体队员整理衣装,三鞠躬后默哀一分钟,山风轻拂中,仿佛回荡着英烈的故事。走进烈士纪念堂,墙上“井冈山革命烈士英名录”镌刻着15744位烈士姓名,而更多无名英雄连姓名都未留下。“为真理而死”的伍若兰、“舍身炸碉堡”的马奕夫……一张张年轻面庞背后,是为信念献身的悲壮。“伍若兰被捕后,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26岁英勇就义。”看到此处,队员们不禁红了眼眶:“他们用生命践行忠诚,精神永垂不朽。”临近12点,队员们在碑林品读革命诗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的豪迈气概中,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同学带领大家齐声诵读,激昂的声音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初心的宣誓。
 
 实践活动结束后,队员们深受震撼。队长感慨:“课本上的井冈山精神曾显抽象,如今才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先辈融入骨血的信仰。”这次社会实践虽短,却让井冈山精神成为照亮青年成长的灯塔,激励他们在新时代征程中勇毅前行。
 
作者:晏北平 来源:实践队员供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