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号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小队在无锡港下城市书房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为少年儿童搭建起一个课后学习平台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品味经典、享受生活、继续奋斗,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5年7月3日,为呼应国家的号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小队在无锡港下城市书房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小学生课外辅导、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影视人生,师生情谊
“电影,是生活的镜像,也是教育的载体。《放牛班的春天》以其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教育内涵,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实践成员宋沁屿如是说到,“本次实践通过组织小学生观看经典教育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旨在引发学生对教育本质与师生关系的思考,培养其情感共鸣与人文素养,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教育传播技巧。”
为确保观影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实践队提前数日着手筹备。队员们深入研究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剧情、主题和教育意义,梳理出其中的关键情节和核心价值观,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互动问题和讨论话题,如 “马修老师为什么要组织合唱团?”“你最喜欢电影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等。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于电影中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和情感表达可能难以全面理解,本环节即通过实践成员的讲解、小朋友们的讨论以加深他们对于教育方面的理解。

图为实践成员与小朋友们一起观看影片。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宋沁屿 摄
故事依存,未来依旧
活动现场,活动场地被布置得温馨而富有艺术氛围,一场触动心灵的观影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帷幕。在实践队员的引导下,小学生们兴奋地找到座位,期待电影的开始。随着电影画面的缓缓展开,孩子们迅速被马修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所吸引。当电影中出现感人情节时,不少孩子眼含泪光;而当孩子们在电影中取得进步时,大家又欢呼雀跃。整个观影过程中,教室里时而寂静无声,时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享受了一次精彩的电影之旅,更在实践队员的引导下,深入理解了电影中的教育意义。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师生关系,理解了爱与包容的重要性。许多孩子表示:“我想对我的老师说谢谢,他们也像马修老师一样帮助我。” 对于实践队成员而言,这次活动是教育传播的有力实践。在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引导讨论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巩固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还锻炼了教育引导和沟通技巧。他们学会了如何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教育理念,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小学生的互动,队员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意义,进一步坚定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结语:
实践队在小学生《放牛班的春天》观影实践活动中的全程探索,从背景设计、精心筹备,到深入实施、成果凝练,为小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为以电影为教育的模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绘就了一幅清晰蓝图,也为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供了范例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