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甲骨文遇上灵动的超轻粘土,当《三字经》的诵读声与英语讲解交织回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之旅在沙坪坝凤凰山社区精彩上演。7月7日至11日,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苗育穗,筑梦同行”社会服务实践团以“双语+非遗”创新模式,通过沉浸式手工体验与趣味课堂结合,为社区儿童搭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心间,书写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的生动篇章。
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折纸翻飞,彩泥塑形,扭扭棒舞动,团扇生花……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手工课程。汉服折纸课上,孩子们用彩纸折出一件件精美汉服,感受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甲骨文泥塑课上,超轻粘土在孩子们手中化作形态各异的甲骨文字,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京剧头箍制作中,扭扭棒经过巧妙编织,变成绚丽的京剧头饰,让戏曲文化“跃然头上”;压花团扇环节,孩子们将缤纷花草嵌入扇面,绘就一幅幅诗意画卷。这些充满创意的手工课程,将传统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呈现,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脉络,感受非遗魅力。
(课堂现场以及小朋友们成果展示 实践团成员供图)
双语里的经典回响
作为外国语学院的实践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以中英双语形式开展国学启蒙和节气文化课程。在《三字经》双语课堂上,朗朗书声中,“人之初,性本善”的经典语句与英文翻译交相辉映,通过情景演绎、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二十四节气双语课堂上,从“春雨惊春清谷天”的诗词吟唱,到节气背后的天文历法、民俗故事讲解,实践团成员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带孩子们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智慧。双语教学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语言视野,更架起了传统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课堂现场 实践团成员供图)
青春力量的文化担当
五天时间,八场课程,二十余名孩子参与其中。每一堂课的精心设计,每一次互动的耐心引导,都凝聚着实践团成员的心血与热情。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和亲手完成的文化作品,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价值。“用青春之力传承文化,用双语之桥连接世界,这是我们外国语学院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负责人表示。
(合影 实践团成员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外国语学院青年学子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实践。未来,“青苗育穗,筑梦同行”实践团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领域,以创新的形式、丰富的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