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象山县高塘岛的清晨阳光正好,高塘学校的教室里,孩子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热切光芒。在假日学校的第五天,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带来了四节以“海”为核心的课程,这四节课就像四颗晶莹的珍珠,串联起一场集科学探索、文学滋养、视听冲击与诗意创作于一体的海洋启蒙之旅。大学生志愿者们用真诚与才智,为海岛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蓝色世界的奇妙之窗。
一、微观海洋探秘:于细微处窥见生态真谛
一年级的课堂化作奇妙的海洋小实验室。“你家附近的池塘里有啥小生命?” 随着这个生活化的提问,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抢着回答:“红色的小鱼!”“还有会开荷花的!” 孩子气的回答,唤醒了他们对身边淡水资源的日常观察。生态学里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等核心概念,也在情境中巧妙植入。之后,孩子们变身小设计师,用水彩笔描绘 “海底梦境”:有的画五彩珊瑚礁和穿梭的鱼群,有的画沉船秘境和周围的深海生物。最让人期待的是 “制作迷你生态瓶”:孩子们仔细铺好砂石、栽上水草、注入清水,最后放入小球藻。这些亲手做的透明小世界,藏着他们的观察与期待,生态意识也在其中慢慢生长。
二、经典海洋文学之旅:于故事浪潮中汲取精神能量
海洋主题的文学氛围,在二年级课堂上萦绕着。课程从“海洋故事分享会”开始,孩子们自信地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知道的海洋书籍片段和神话传说。之后,团队成员带领大家走进经典,《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的话语,经孩子们诵读,充满了可感知的力量。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则带孩子们进入瑰丽想象,孩子们合作演绎尼摩船长探索海底森林的片段,用夸张动作与好奇神情,诠释探险的奇妙与对未知的渴望。课堂尾声,“创编海洋故事”环节里,孩子们的想象如潮水般涌来,编出一个个童趣又温情的海底奇遇。文学在此刻,不再是纸上铅字,而是滋养善良、勇敢与想象力的精神海洋。
三、震撼视界:《蓝色星球》藏有的生命密码
志愿者们准备的视听课,用一部纪录片为孩子们打开了认知全球海洋生命的大门。开始前,每个孩子都收到一份问题清单,上面是围绕影片核心知识点设计的引导,比如“纪录片里提到海洋环境有何变化?”“你见过的最大海洋生物是哪个?”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怀揣好奇投入观看,立刻被 BBC《蓝色星球》里令人屏息的壮美与脆弱所打动。影片结束后,灯光刚亮,孩子们就拿起清单,积极和伙伴、志愿者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感受。这部纪录片提供的不只是视觉享受,更是鲜活的生命教育与生态警示——那些真实的生存、共生与挣扎画面,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激发他们对海洋生命的理解、尊重与保护欲。
四、拼贴海洋:涌动着的诗意画卷
艺术课的最后环节,聚焦于诗意的酝酿与创造力的迸发。志愿者以象山一则古老且充满想象的传说“为什么鱼没有脚”作为引子,成功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很快,“拼贴诗创作”这一高潮环节拉开帷幕。精心准备的各类素材被摊开,教室里只剩下剪刀裁剪的轻响和认真粘贴的声音。孩子们用小手在卡纸上精心设计布局,“他的悲伤成了星星”“小狗喜欢影子”,这些童真的表达中,蕴含着令人惊叹的思考力量。
尾声:汗水浇灌蓝色沃土,行动铸就心灵灯塔潮起潮落由海风推动,永不停歇;探索与守护海洋的梦想,也在被启蒙的心灵中不断滋长。海韵文耕小分队在象山高塘岛播下的“海洋种子”,凭借孩子们的想象与理解,正朝着更辽阔的未来海域飞去。微小的力量,终将汇聚成守护蔚蓝的文耕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