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子走进桂林博物馆 开展“寻迹桂博”暑期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13 关注:
  (通讯员 陆史贺 杨文涛)2025年7月12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寻迹桂博”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一行7人(陆史贺、杨文涛、蒙雨茵、蒋文豪、黄成宇、周清秀、韦婷)走进桂林博物馆,开展以“探寻历史文脉,传承桂北文化”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馆藏文物、参与互动体验、开展志愿讲解等形式,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桂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深化对地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知。
  
  初探馆藏:在文物中触摸桂林千年历史
  
  当日上午10时,实践团成员抵达桂林博物馆。这座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3万余件,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历史遗存,尤以桂林山水文化、摩崖石刻、靖江王府历史等特色馆藏著称。
  
  在博物馆讲解机的引导下,团队首先参观了“桂林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玻璃展柜内,一件新石器时代的双肩石斧引起了陆史贺的注意:“石斧的刃部打磨得十分光滑,肩部的对称设计不仅便于手握,更体现了古人的实用美学。”他一边记录,一边与同伴讨论石器背后的狩猎与农耕文明。展厅内,汉代的青铜马、唐代的青瓷执壶、宋代的影青釉瓷碗依次陈列,杨文涛在一组宋代桂林城防图拓片前驻足良久:“这些拓片清晰还原了宋代桂林的城池布局,与现在的城市轮廓对比,能看出山水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
  
  在“靖江王府历史展区”,蒙雨茵对一件明代“靖江王府龙纹瓦当”格外关注。“瓦当的龙纹线条流畅,鳞片排列规整,既彰显了藩王的尊贵地位,又融入了桂林本土的陶土烧制工艺。”她用手机拍下细节,计划后续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文化融合。蒋文豪则聚焦于展厅内的多媒体互动屏,通过数字技术“拆解”了靖江王府的建筑结构:“这种科技与文物的结合,让历史变得更易理解,也为我们工科学生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新思路。”
  
  深度探寻:从馆藏文物中解码文化基因
  
  上午11时,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深入研读桂林地区特色文化遗产。展区集中陈列了桂林石刻拓片、传统制陶工具及非遗技艺相关文献,通过静态展品与多媒体解说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了当地文化传承的脉络。
  
  黄成宇驻足于一组“桂海碑林”拓片复制品前,仔细比对《元祐党籍碑》的文字拓本与电子屏上的原碑影像。“以前只知道桂林石刻有名,没想到仅这一块碑就包含了历史背景、书法艺术、政治变迁等多重信息。”他边看边在笔记本上标注细节,“拓片虽然是复制品,但能清晰看到字迹的笔锋和石刻的纹理,仿佛能想象出古人凿刻时的专注。”
  
  韦婷手持手机,逐一拍摄展品细节与说明牌。“这些资料很珍贵,”她调试着镜头角度,“我打算整理成图文合集,配上我们的观察笔记,发到学校实践公众号上。很多同学可能没机会来现场,希望通过这些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桂林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知道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
  
  队员们不时与讲解员交流疑问,从石刻的历史背景到制陶技艺的地域特色,在一问一答中逐步搭建起对桂林本土文化的认知框架。展区内的灯光透过展柜,在文物与队员们专注的脸庞上投下斑驳光影,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文化传承的接力。
  
  图为陆史贺与蒙雨茵在欣赏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器。韦婷供图
  
  实践总结:在历史文脉中汲取成长力量
  
  下午3时,实践活动接近尾声。团队成员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背后的“桂林博物馆”馆名在夕阳下熠熠生辉。陆史贺作为团队负责人总结道:“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系统了解了桂林的历史,更让我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杨文涛则表示,将把此次见闻融入专业课学习,探索“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
  
  图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寻迹桂博”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杨文涛 供图
  此次桂林博物馆之行,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三下乡”活动的重要一站。通过“看、做、讲、研”四维实践,团队成员既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也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了综合素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作者: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寻迹桂博”暑期三下乡实践团 来源: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