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西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反诈宣传进农村,乡村振兴筑屏障”实践团踏上了庆阳市镇原县西杨村的土地,开启了一段意义深远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宁静的乡村,电信诈骗的阴影正悄然笼罩,村民们的财产安全面临威胁。为了普及反诈知识,守护村民的财产,这些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大学的师生们带着专业与热情,决心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反诈的种子。
积极筹备,知识武装
活动筹备初期,学院迅速响应,高效组织实践团成员制定详细计划。实践队员们深知反诈知识的储备是开展宣传工作的关键,于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他们从大量资料中整理出近百个真实的诈骗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网络购物诈骗、虚假中奖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养老诈骗等多种类型。其中,网络购物诈骗案例占比30%,虚假中奖诈骗案例占比25%,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例占比20%,养老诈骗等其他案例占比25%。
队员们对每个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详细记录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话术特点以及受害者的心理弱点等信息。通过分类整理和总结,他们将诈骗手段和套路清晰地归纳出来,形成了系统的反诈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平均每人做了超过20页的学习笔记,这些笔记成为他们后续入户宣传工作的重要知识根基。
为了确保宣传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实践团还邀请了当地公安机关的反诈专家进行线上培训。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最新的诈骗趋势和防范技巧,并对队员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经过系统学习和专家指导,实践团成员们的反诈知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即将开展的入户宣传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图文实践队员出发前学习反诈知识
深入乡村,入户宣传
活动开始后,实践队员们分成多个小组,在西杨村展开了挨家挨户的反诈宣传之旅。他们深入到每一个农户家中,将反诈知识送到村民身边。
在宣传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注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村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解网络购物诈骗时,他们会以一些村民在网上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或遭遇退款诈骗的真实事件为例,详细分析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法,如虚假网站、低价诱惑、客服诈骗等。同时,他们还会向村民们传授防范网络购物诈骗的技巧,如查看商家信誉、注意商品价格是否合理、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等。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讲解,实践队员们还创新宣传方式,利用自制的反诈宣传海报和宣传册进行宣传。这些宣传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种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队员们在入户宣传时,将宣传册发放到村民手中,并在村庄的显眼位置张贴宣传海报,让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反诈宣传信息。
在一些村民家中,队员们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诈骗隐患。比如,有的村民在手机上安装了一些来源不明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可能会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有的村民随意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等重要信息透露给陌生人。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及时提醒村民们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帮助他们删除可疑应用程序、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等,从源头上杜绝诈骗的发生。
图文实践队员宣传反诈知识
反诈成果,成效显著经过一周的努力,反诈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村民反诈意识方面,通过随机走访调查发现,原本只有40%的村民对常见诈骗手段有一定了解,经过宣传后,这一比例大幅提升至85%。村民们对诈骗的警惕性明显提高,能够主动识别和防范一些常见的诈骗行为。例如,有村民在接到陌生电话要求转账时,能够想起实践队员们的宣传内容,果断拒绝对方的要求,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在宣传资料发放方面,实践团共发放反诈宣传资料500余份。这些资料覆盖了西杨村300多位村民,覆盖了村里超过60%的家庭。从村民们的反馈来看,这些宣传资料对他们了解反诈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许多村民表示,他们会将宣传资料保存起来,经常拿出来学习,同时也会将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图为实践队员入户发放反诈手册
从实际效果看,村里诈骗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在实践活动开展前半年里,村里每季度平均发生诈骗案件2.5起,而在实践活动后期的半个月内,实现了诈骗案件零发生。这表明实践团的反诈宣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诈骗案件在西杨村的发生,为村民们的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未来展望,意义深远
展望未来,实践团致力于将反诈工作持续深化。让反诈意识深深扎根于村民心中。他们积极推广经验,与周边乡村分享反诈资料与方法,让反诈之光照亮更广阔的乡村土地。
此次西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西杨村筑起了坚固的反诈防线,为乡村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团成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西杨村村民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