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渔湾村朱鹮博物馆:小场馆承载大使命,解锁生态文旅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08 关注:

来源:夏莹颖 胡心好 肖紫妍

2025年8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渔湾村调研队走进陕西宁陕渔湾村,聚焦村内的朱鹮博物馆,探寻这座“小而精”的场馆如何以丰富内容串联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成为渔湾村农文旅融合的核心支点。

馆内叙事:浓缩朱鹮的“生命档案”
步入博物馆,调研小组首先被入口处的“物种档案墙”吸引。墙上以高清照片、标本模型搭配文字,清晰呈现朱鹮“橙红脸颊、细长弯喙、洁白羽毛”的形态特征,标注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宝石”的身份,让参观者快速建立对朱鹮的基础认知。
“濒危与转机”展区是馆内核心。中央的复刻场景还原了1981年陕西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的关键瞬间——模拟山林环境中,老照片与科研日志复印件并置,记录着科研人员当年的探索历程;旁边的时间轴则串联起重要节点:2005年朱鹮首现渔湾村稻田筑巢、2018年渔湾村启动“鹮田复耕”、如今种群突破数百只,每个节点都附着真实案例与数据,直观展现朱鹮从“濒临灭绝”到“野外复苏”的艰辛。

“渔湾守护”互动区更具温度。墙上挂着村民拍摄的朱鹮育雏照片、手写护鹮日记,展柜里陈列着村民自制的望远镜、有机种植手册,甚至有孩子绘制的“我与朱鹮做朋友”画作。“80%展品来自村民捐赠,每一件都有故事。”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向调研小组介绍,曾有村民为保护朱鹮巢区,主动推迟房屋翻新,这份心意也被收录进馆。
馆内文创:朱鹮元素定格“生态温度”
博物馆专设朱鹮主题文创展示区,将朱鹮形象与渔湾村特色结合,让生态理念随文创走进生活。
调研小组看到,展陈的文创均围绕朱鹮设计:印着朱鹮展翅、稻田觅食图案的帆布包、笔记本,采用本地有机棉制作;以朱鹮羽毛“雪白带橙红”为配色的竹制书签、树脂钥匙扣,尽显自然质感。
最显眼的是“朱鹮山米”礼盒——外盒印村民拍摄的朱鹮稻田图,内装有机米,附卡片讲述“稻田-朱鹮”共生故事。“游客买文创,也是把护鹮故事带回去。”村民讲解员说道,帆布包和米礼盒最受欢迎,成了游客留存渔湾生态记忆的首选。
三、馆外延伸:串联乡村的“生态纽带”
博物馆的价值不止于室内。调研小组跟随馆内指引的“生态步道”,5分钟便抵达200亩朱鹮生态稻田——这里是“共生系统”的现实场景,稻田插着“禁喷农药”标识,偶尔可见朱鹮掠过稻穗;再往山林走,450亩天然林与博物馆呼应,形成“无边界博物馆”的体验。
依托博物馆的生态基底,渔湾村进一步串联起周边的朱鹮野化放飞基地。该基地作为博物馆“生态课堂”的户外延伸,既为朱鹮提供了接近自然的适应空间,也让游客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近距离观察朱鹮野化训练过程,直观感受物种保护的实践成果。基地与博物馆、生态稻田联动,不仅丰富了生态体验维度,也间接带动村内民宿预订与“朱鹮山米”销售,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调研小组表示,渔湾村朱鹮博物馆虽小,却承载着展示保护成果、传承村民情感、激活乡村产业的多重使命。在黄晓勇书记与村民的努力下,这座小场馆正让朱鹮故事被更多人看见,也为乡村生态文旅发展解锁了新可能。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