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兴化作为有名的鱼米之乡,凭借其独特的科技创新技术和坚实的粮食基础打造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示范区。8月20日,南京财经大学“文耘乡野”实践团队前往位于兴化市钓鱼镇的现代化农业产区,通过负责人的介绍讲解与实地调查,了解兴化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与未来规划,与兴化一同探索农、旅、文融合发展路径。
粮食自信:兴化农业稳步提升
作为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兴化市委、市政府将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全市188.4万亩耕地中,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面积141万亩,成为江苏省首批亩产吨粮。然而,兴化政府不止于此,仍在为提高农业产量与品质不断努力,并积极响应科技赋能农业国家政策,在智慧农业领域不断探索。
为聚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引领核,兴化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水稻、小麦科学研究院,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稻麦生产智慧应用基地,完善商品化育供秧示范基地、稻麦生产智慧管理中心、稻麦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开展稻麦历史、文化、知识科普展览传承。并在在核心区之外,因地制宜,布局高效粮食生产示范区、立体种养示范区和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实现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兴化市钓鱼镇的现代化农业产区便为之中为之一。
展示馆正上方的题语就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展示馆四周均陈列的各色粳稻,每一罐样本都彰显出兴化深厚的粮食底蕴,这也是兴化对智慧农业的重要探索。
科技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
智能粮食实时监控大屏正对参观点,兴化农业相关数据实时展现在参观者面前,讲解员介绍到,“兴化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绿色化发展,以稻麦产业为主导,积极推进稻麦生产、加工、流通产业体系的完善。”因此,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兴化更加致力于打造出一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随后,讲解员为实践团展示了兴化市各个村镇五大产业链总览,通过大屏智能触控与地区监测,可以随时查看各个区域的产业情况,以便推动新品种展示示范和智慧农业应用。高科技的互动模式不仅增加了参观的趣味性,更展现了兴化的科技自信——兴化有信心更有实力在智慧农业领域喊出属于兴化的声音。此外,产业园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农业劳动人口过剩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未来展望:优秀模版的无限潜力
根据规划,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投入24.63亿元,实现“一核引领、两园驱动、两区联动”战略。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建设,兴化这座“苏中粮仓”正以全产业链融合之势,绘就强村富民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负责人向实践团表示,“产业园会以‘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目标,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样板,既要夯实产能根基又要做实精深加工,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兴化力量。”
青年实践:科技农业的振兴策略
实践团成员坐在播放着兴化科技助农宣传视频的大荧幕前,感慨万分,“未曾来到这里的话,我们还不知道农业科技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
只是在科技农业博物馆中的展览,就让实践团成员有了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实感,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蓬勃脉动。下一步,实践团将深入田间地头,对科技助农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进一步考察。
实践团成员在考察结束后会总结资料,深入分析,给出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与宣传方案,让科技助农不止停留在农业,更辐射到文旅产业的发展,为兴化文、旅、农融合发展持续提供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