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村民融合发展是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盘活农村闲置资产、促进城乡要素有效结合,又有利于新老村民互惠共赢、构建多元主体其乐融融的新型农村社区。7月19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开展新老村民融合发展调研活动。
栗峪口村从2022年吸引海归博士打造特色“土锤咖啡”村咖到2024年建成陕西第一个“数字游民社区”,走出了一条“以新带老”“青乡创”的独特发展道路,形成了新老村民融合共促乡村振兴的新景象。为探寻栗峪口村的振兴之路,团队成员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采访了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在王书记声情并茂的讲解中,团队成员回溯了栗峪口村近几年的发展,解锁其成功的“特色密钥”。
实践队成员采访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王利军 周银秋摄
集体“算法”,精准匹配
当谈及外来主体如何获取村内土地、房屋等资源用于经营活动时,王书记会心一笑,自信地说道:“我们都是统一对接,充当中间人进行协调沟通,确保高效对接”,“我们的服务做的非常好”。进一步了解获知,栗峪口村在内外主体资源对接方面,做到了“三步法”:一是将村内闲置的房屋、建设用地、老物件等资源都登记在册,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算清了村内闲置资源情况;二是为外来主体驻村创业提供业态选择、资源供给、政策解读等方面的服务,在综合考虑栗峪口村“近郊型乡村社区”、年轻人“剪鸭”的发展定位,以及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的政策要求后,为外来主体推荐更为适合的“产房地人”,算明了发展方向;三是充当村民与外来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双方互相理解、融洽相处、合作共赢,算中了双方的利益诉求。
实践队成员询问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关于当地物业租赁情况 周银秋摄 集体“服务”,品质发展
“环境卫生、人文风貌,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王书记总结道,“如果让新村民或者老村民自己处理,则很难保障,我们是由集体统一提供服务”。实践队成员行走在“这里是8号公路”——栗峪口村村道上时,无不感概村内干净整洁、设施完善的村容村貌。为确保村内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栗峪口村格外注重村内道路与房屋修缮、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内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井然有序,呈现出传统与现代、老与少以及新与旧的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据当地新村民反馈,这不仅为村里面的外来主体发展产业提供了很好环境,也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
栗峪口村道路与壁画 朱诗瑜摄
集体“担保”,互惠共赢
新老村民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如何实现两者互惠共赢是促进新老村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实践队成员困惑于新业态发展如何助力村民增收时,王书记耐心解答,指出:“我们实行保底+分红的方式,由集体作为担保,维护村民利益”。这意味着,无论盈亏村民都会获得保底收入,经营情况好时,还会有保底分红,为村民增收构建保障机制。且实践队了解到,外来主体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必须雇佣本地村民,这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在这样的利益联结下,当地村民对外来主体(新村民)有极高的认同感,会主动向游客宣传,为游客提供优惠,注重自身产品和服务质量,共同引流和维系客源量。部分大户还主动捐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村内新业态发展。
实践队成员采访在土锤咖啡务工村民 钱悦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促进新老村民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栗峪口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集体为新老村民干实事、谋实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栗峪口村将继续锐意创新,在新老同舟、村兴共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队的队员们也亲身了解了集体经济的强大组织力如何精准化解新老融合的难题,推动互惠共赢,更增强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发展的使命感。